辽军在遂城之战中为什么会损失两万多人?

如题所述

北宋立国之初,是把收复燕云十六州当过国策的,只是宋太宗没有自己哥哥的军事才能,两次关键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雍熙北伐,精锐宋军损失殆尽,这极大的打击了宋军的气势,也让辽国看到了宋军并非十分强悍,北宋开始由攻转守,在经历宋太宗以及宋真宗十数年的经营后,北宋在北方已经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边境线,抵挡辽军南下,但是宋真宗继位,令辽国看到了机会,所以两国战事再起。


当时北宋在北方,以分为镇、定、高阳关三个帅司路,并以威虏军、保、莫、雄、霸等州军为前沿防御的屏障,屯以重兵,以此组建了立体且有纵深的防御体系,同时在北宋初期,尤其是前三位帝王时期,北宋还是有一支实力客观的骑兵部队的,早起西夏尚未立国时,河西李氏政权对北宋还是表面臣服的,可以维持北宋的马匹交易,而拥有骑兵部队,也会令北宋早期能够和辽国进行互攻战,这都令北宋的北方防线具备弹性防守的能力。

而且在宋真宗继位之初时,何承矩还曾为北宋规划了一道水长城。

《宋史.何承矩传》今用地阵而设险,以水泉而作固,建设陂塘,绵亘沧海,纵有敌骑,安能折冲?昨者契丹犯边,高阳一路,东负海,西抵顺安,士庶安居,即屯田之利也。今顺安西至西山,地虽数军,路才百里,纵有丘陵冈阜,亦多川渎泉源,因而广之,制为塘埭,自可息边患矣。

也就是在顺安军(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东二十五里)以东兴修河渠水田,既可以灌溉农田,利于屯田耕种,也可以大大减弱辽国骑兵的奔袭能力,将南方水网密布,遏制骑兵发挥的作用搬到了北方,但是这水长城也是有很大缺陷的,一个是面积不会过大,二来也就是在春夏涨水的时候有所作用,在秋冬水位下降,甚至河水结冰的时候,对于骑兵的限制作用就几乎没有了。


但是总的来说,北宋已经意识到短期内不会有机会夺回燕云十六州了,那么摆在大家面前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一条完整且坚固的防线抵御辽军南下,看起来北宋也是尽最大努力了,集结重兵防守,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利,北宋做的也算是完美了,可是北宋的北疆防御体系有一个大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暴露出来了,那就是整条防线太过依赖于统帅的军事指挥能力,如果是一位良帅,那么防线各处的宋军可以发挥作用,协作配合抵御辽军,如果碰到一个二流主帅,那么就算防线集结了再多的兵力,也都会成为辽军军演的活目标。

北宋在沿用压制武将的策略后,重用文官,分化武将的权力就一直没变过,后世文官集团就算闹得再不可开交,但是在怼武将方面也是出奇的一直,武将天生就有罪,打胜仗就像是再赎罪一样,打败仗那更是不可以了,在宋真宗时期,已经稳定十多年的北方防线出现了问题,也就是随着开国宿将相继离世,宋真宗能够用的人越来越少,当无人可派的时候,宋真宗就开始启用身边近臣,或者是太宗朝的皇帝近臣,这样的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皇帝有很高的忠诚度,但是军事指挥能力一般,应变能力差,宋真宗时期,出现的第一位总揽北方边境宋军军权的傅潜,就妥妥的帮助辽国给宋军上了一课。


《宋史.傅潜列传》咸平二年,复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契丹大入,缘边城堡悉飞书告急,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咸自置铁挝、铁棰,争欲奋击。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朝廷屡间道遣使,督其出师,会诸路兵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亦屡促之,皆不听。

傅潜是宋太宗近臣,他被宋真宗委任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都部署是宋军对前线总指挥的称呼,在北宋统一战争过程中, 往往是灭国战争中的最高统帅,统一战争中貌似不超过20为将军被任命过都部署,而傅潜则是完全才不配位,他做一个都部署的文书还可以,统领将士打仗,那就和闹着玩差不多了,而且宋真宗也是直接让傅潜兼领三路行营都部署,也就是说,傅潜一度成为宋真宗时期,第一位总揽北方防线军权的人。

《辽史.圣宗本纪》(统和十七年)秋七月,以伐宋诏谕诸道。

当然,宋真宗这也是被萧太后逼的,咸平二年,也就是辽统和十七年,辽圣宗下诏南下,当时辽圣宗还活在萧太后的阴影下,所以这就是萧太后意思,目的很明显,就是趁着北宋两位雄主离世,欺负一下还嫩的宋真宗,在北宋身上捞取些好处,同时萧太后也是抓住了另外一个时机,也就是北宋摁不死的李继迁在西北捣乱。


《宋史.外国列传.夏国》九月,来攻破定州、怀远县及堡静、永州,清远军监军段义叛,城遂陷。五年三月,继迁大集蕃部,攻陷灵州,以为西平府。

李继迁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开始公然和北宋对立后,屡败屡战,并最终扩大了党项人在西北的实力,宋真宗最终也是妥协,认可了李继迁的地位,而这也就为埋下了以后西夏立国的隐患,总的来说,辽国就是在合适的时机欺负北宋,将这个对手进一步的削弱。

话说回来傅潜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担任三路行营都部署的,可是他一上任,就把北宋的北方防线拖累了,任凭辽国有任何军事行动,自己就是按兵不动,死活不出兵,皇帝下旨都不好使,其实这样的人掌军想法很简答,除非辽国人自己伸着脖子过来让他砍,他才会出手,除此之外,辽军任何军事行动都是有阴谋的,所以傅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死不出兵,损失也是最小的,他从未考虑过该怎么打胜仗,该怎么为北宋削弱辽国的兵力,而这也是此后北宋北部防线大多数主帅的想法,所以说再好的防线,如果人不行,宋真宗时期的北部防线看似稳固,但也犹如一层窗户纸般的脆弱。


在傅潜的无作为激怒宋真宗后被罢免,接替者是王显,他也不是武将世家出身,同样是出自宋太宗藩邸,其实这就有问题了,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看,即便那些宿将都死,那么北方防线统帅也应该有中层将领提拔上来吗,总要好过文官出身的统帅,但是北宋已然走上了重文抑武的道路,军事上的惨败也是无可避免了,不过在王显接替傅潜后,宋真宗迎来了自己在位时期第一次对辽国的大胜,也就是遂城羊山之战,也被称为威虏军骑兵大会战,此战宋军歼灭辽国两万余人,北宋骑兵与辽国骑兵的一次正面较量。

当然要说的是,遂城羊山之战,当时的辽军主帅耶律隆庆,景宗皇帝第二子,圣宗皇帝之弟,八岁封恒王,多次领兵攻宋,但是《辽史》中对他的记载很少,可能在辽圣宗后期,他握有兵权,也有很多人愿意依附于他,引起了辽圣宗的不满吧,所以删减了他的大量历史记载。

《辽史.圣宗本纪》(统和十九年)冬十月己亥,南伐......丁未,梁国王隆庆统先锋军以进。辛亥,射鬼箭。壬子,以青牛白马祭天地。甲寅,辽军与宋兵战于遂城,败之。

《辽史》中记载的很简略,又由于关于耶律隆庆的记载少的可怜,所以我们无法从辽国一方窥探此战的过程,多说一点就是“射鬼箭”的意思。《辽史·礼志三》出师以死囚,还师以一谍者,植柱缚其上,於所蝟,谓之‘射鬼箭’。不得不说辽军出征和班师时这个习俗也是可以了,这应该是相当于中原王朝出征时的祭旗,不过大多数的说,中原王朝出征杀的是活的动物,以求神灵保佑出征顺利。


话说回来,发生在咸平四年的这次宋辽两军的骑兵大会战,好在是在宋军一方初步恢复了战力的时候,毕竟王显要比那个棒槌傅潜强的多,面对辽军南下,还敢于布阵出战,总是要强于只会呆板死守的战术,当然遂城羊山之战中,宋军能够取胜,靠的应该不是王显的个人军事指挥能力,而是李继宣,张斌,杨延昭,魏能等中层武将制定的作战计划,王显毕竟是文官出身,他能做的就是让手下能打仗的武将们放开了打。

至此于当年十月,严阵以待的宋军,在遂城一线打了一次围歼战,这对于辽国是有些不利的,毕竟之前的宋军表现出来的是,因为主帅的无能,全军表现的很是呆板,同时连续的秋雨给辽军带来了一次严重的危机。

《宋史.王显列传》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 。

根据宋史的记载,辽军的弓箭因为连日多雨,多半不能用了,那么辽军骑射威力就大大减弱了,这时辽军战力减半,同时在不利于自己的地点发生了和宋军的决战。

《宋史.魏能列传》契丹入寇,能当城西,与诸将合战,无惮色。

《宋史.李继宣列传》延昭、嗣轻骑先赴羊山,继宣与翰、分左右队客整所部,翰全军亦往,继宣留壁赤虏,止以二骑继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