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临死遗言:夏元吉爱我,该如何解读这句话?

如题所述

1424年秋天,明成祖朱棣经过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时一病不起 ,当时他已经64岁高龄了,躺在床上,身子很虚弱,他环顾四周,看了看周围的人,突然说了一句:“夏原吉爱我”。这五个字有何意,众臣纷纷揣测皇帝的心思,夏原吉是谁,为何朱棣至死都忘不了这个人?

说起这个夏原吉,刚开始还是朱棣的敌人,他原先是建文帝的大臣户部右侍郎,就是掌管财经大臣的官儿。在建文帝在财政方面从不愁,因为夏原吉总能想法儿给他弄来钱财,他也因此受到了建文帝的宠信。当朱棣打败建文帝时,夏原吉作为敌人也被抓了起来。

朱棣的思想是,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所以朱棣是要杀了夏原吉的,可是当他要动手时,夏原吉说了一句:”等我忙完了手头工作,你再动手吧。”就这一句话让朱棣很奇怪,心想我要杀你,你还像没事的一样的,等忙完了工作,再动手,这样看来,这个人是很敬业的,对工作是很认真的,如果为我所用,那么不就是得力助手吗?

于是,等夏元吉干完工作,朱棣并没有杀他,反而将他升任为户部左侍郎。不久,又提拔为户部尚书。

朱棣受靖难之役影响,上位之初,国家财政比较吃紧,这时户部尚书夏原吉起得了很重要的作用,他首先改革财政,弄了个三板斧:一是裁减过多的财政支出,大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二是严申食盐和钱钞方面的禁令,增加财政收入 ;三是推广屯田种养,供给边防军队,减轻人民负担。 

他的这三板斧的确奏效,许多空出来的职位被裁减,有人吃双饷的情况被清除了,市面上私自浇筑的铜钱也少了,食盐市场被官府控制了,也多了许多盐业税,这样一来,国家的财政就大为改观。边防军队的需求由屯田供给,这对于人民的负担减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人民的怨言减少了。

靖难之役后,朱棣既要打赏有功人员,又要分封蕃王,安南又闹起事来,就是古代越南,朱棣要派兵平息,又派郑和下西洋,同时又在北京修建皇宫,这一 系列的大动作都需要用钱,好在夏原吉善于打理财政,他的财政政策起到了作用,朱棣办起事来不愁没有钱,此时夏原吉真正成了朱棣的钱袋子。

朱棣脾气不好,但是夏原吉敢于直言谏上。公元1409年,朱棣到北方视察,夏原吉跟在身边,担任兼理行在所礼部、兵部和都察院事务,简单的说,就是出谋划策,同时担任警戒的帮手。有一次,朱棣发现当地有两个指挥官冒领军饷,他很生气,准备杀掉这两人。夏原吉说:“非律也,假实为盗,将何以加?” 意思是,这个两个人只是冒领军饷,按照法令,罪不至死,假如是真的强盗,您该如何处置呢?朱棣听了后,觉得夏原吉说得有道理,就轻微处罚了这两个指挥官

敢于犯言直谏,是正直的臣子所为,但是这样也很危险,容易惹怒龙颜。接下来,这一次的直言犯谏,为夏原吉招来了灾祸。

明朝将元朝推翻以后,元朝的旧势力并未消失,而是逃到了草原上,他们时不时犯边境,这样让朱棣很闹心。1421年,朱棣招集部下,在准备大举肃清元朝旧部势力之前,故意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在征求夏原吉意见时,他说:““比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眚迭作,内外俱疲。况圣躬少安、尚须调护,乞遣将往征,勿劳车驾。” 意思是说,朱棣连年出征,劳民伤财,并未取得多大的战绩,现在内外都交困,不如停止北征,让国家和人民休养生息。

这本是一种十分正确的观点,但是在好大喜功的朱棣看来,这是说自己没有用,没取得战功,相反还劳民伤财,他很生气,把夏原吉关进了大牢中。1422年,朱棣按照原计划启动北征,由于粮食耗尽,被迫返回。其后,又连年北征。果然,如夏元吉所预料,朱棣在1424年第五次北征回师时,患病去世。 就在临死之际,朱棣想起了夏元吉的劝谏,悔不当初啊,因此感叹地说:“夏原吉爱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7
他觉得这一辈子所有人都对他不好,只有夏元吉这个人是真正的爱他,真正的对他好。
第2个回答  2020-03-07
夏元吉是明成祖朱棣的户部大臣,朱棣出兵攻击瓦剌的时候,夏元吉劝阻朱棣,会有性命之忧,朱棣不听,后来在第五次出征回来后死了,他才发出此言论!
第3个回答  2020-03-10
因为夏元吉知道朱棣年事已高,亲自上阵的话是很危险的,而且天冷也不适宜出征,没想到朱棣果真在讨伐蒙古时得重病,所以死前领悟到夏元吉的苦心。
第4个回答  2020-03-07
因为朱棣的脾气暴躁,所有人都不敢顶撞他,唯独夏元吉。虽然两个人经常吵架,但是不管朱棣去哪,都要带着夏元吉。因为他觉得只要夏元吉在身边,他就安心了很多。两个人慢慢的相处,就对他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