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外国在文化上造成的消费者行为差异,有哪些?

如题所述

我是专攻懒人学习法的英语老师KK

中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异非常大,特别是中外联姻中出现的问题尤为明显,我们就以中国和西方的英美国家作为例子来看看:

1.在消费类别中,中国吃穿、娱乐、教育、医疗占用的比例明显比较高,虽然2015年后中产阶级崛起,消费升级,但并没有本质改变这些。经济条件比较好之后,奢侈品比例也大幅度增加。虽然这几年国人开始注重健康和人生体验,但和国外比还是差距较大。西方国家对日常衣食住行和奢侈品并没有那么执着的追求,相反在旅游、体验方面的投入巨大,而医疗教育保障良好。

2.中国由于投资渠道缺乏,房地产一头热,所以大部分的大宗消费会放在房产上,而国外房地产常年稳定,并且房产税很高,所以并没有买房热。

3.中国更注重储蓄,不管经济如何看好,经济安全感并不强,”负债“还仅仅在企业中流行,并未进入广大普通百姓家庭中,所以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相反,西方国家对信用卡使用和透支幅度大很多,几乎没有存钱概念(我碰到的一些老外只会为了旅游存一笔基金)。

4.社交活动中,中国更重人情和礼尚往来,比如请客吃饭是一种最常见的社交方式,并且费用不菲,送礼太便宜也送不出手,更不要说红白喜事,已经成为年轻职场人士和农村家庭的一个沉重负担。而西方国家更乐意用AA制,请客吃饭之类也是很普通的开销,送一份随手礼。

5.中国电商和电子货币化的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所以网上购物中国人赢了!


我是KK,KK英语创办者,有每月看电影学口语班,用懒人学习法,拯救英语渣。懒人学英语找KK,欢迎关注公众号:KK英语大爆炸(id:kkyingyu201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20

有个关于中国老太太和外国老太太的很出名的故事,可以稍微拿出来说一下。

一个八十岁的中国老太太和一个八十岁的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了,美国老太太说,我年轻的时候贷款买的一套房子,住了几十年,房贷还到死前终于还清了;中国老太太说,我攒钱攒了几十年,终于在死前攒够了买房子的钱,把房子买了。

故事很老套,老生常谈,但也很典型。

中国的文化是勤俭,节约,以及未雨绸缪,但绝对不能过度消费;美国文化是享受主义,享乐主义,一切都要先享受,然后再考虑以后的生活。所以,中国消费者选择了攒钱,攒钱,然后在老了之后消费;外国消费者选择了贷款,贷款,然后用一辈子去还贷。这样的消费者行为差异,确实值得深思。

还有一个,如果育儿也算是一项投资的话,那生儿育女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消费行为了,因为这其中包含这很多经济行为。

中国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定要生儿育女,养儿防老;外国人不在乎有没有子女,也不需要养儿来防老。即使有子女,他们也不会是处于养老的需要。所以,表现出来的是,中国人拼命想生很多很多小孩,而外国人很多都不愿意生小孩。于是,在八十年代,中国出现了计划生育,而外国开始需要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福利政策去鼓励、奖励人民生小孩。

我记得《江城》里就有过类似的情节,涪陵当地人问何伟,美国有计划生育吗,何伟说没有。当地人觉得,美国人真傻,没有计划生育,不用被发钱,居然不多生几个小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9-19

       我突然想起之前在课本里我看到的一个关于中外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他是以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了,但是却让我记忆犹新,漫画上是两个老奶奶到了地狱里,然后她们互相谈论说自己在死之前完成的什么心愿。中国的那个老奶奶说,自己终于在死之前凑够了钱,买了房子。真是令自己非常的开心,这辈子的梦想就是买起那个房子,幸好在她死之前买得了。也算是她的心愿达成了。而外国的老奶奶再说,幸好自己在死之前把自己住了20年的房子的房贷给还清楚了。不然一直欠着别人债就离开了人世间,还觉得有点过意不去呢。

       我想这就很好地反映了中外的一些消费的差距,我们中国人很多都不喜欢欠债过日子,都觉得自己钱到位了,才想去做这件事情,而在国外他们这种超前消费的心理,就觉得这辈子我能把这个钱给还清楚了,那么我就可以提前去享受这件事情。国外的这种享乐心理比中国要好得多。中国总是不愿意,超前去消费,觉得自己的负债过日子,内心总是过得不安稳。而国外就会觉得,既然我迟早都要做这些事情,要买这样东西,那为什么不提前把它买了,提前去享受呢?对钱的使用方面。中国总是想着有一分花半分,并且总觉得自己要有点积蓄,才有安全感。而国外则觉得,有一分花一分及时,享乐才是王道,这大概就是中外消费的一个最明显的区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