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从古到今学习都是苦差事,你怎么看?

如题所述

今年教育部“双减”政策实施后,网上便有人觉得学生的课业负担不该减,理由是从古到今学习都是苦差事,不吃苦中苦,孩子将来怎么能成大气候。并且还列举古代那些勤奋好学的故事加以证明,比如悬梁刺股,比如凿壁借光,比如囊萤映雪。

从古到今,学习都是苦差事,事实的确如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上不愿吃苦,不肯吃苦,不能吃苦,自然没有进步,自然不会功成名就。

学习都是苦差事没错,可是这学习之“苦”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混为一谈。

第一,学习的苦差事是苦中作乐,绝非苦苦相逼。

我们就拿古代勤奋苦学的故事中的人物来说,哪一个不是灵魂被唤醒了?哪一个不是自觉地主动地去勤学、去苦读?哪一个不是苦中作乐、享受到了读书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相反,如果学习者的灵魂没有被唤醒,教育者只是强拉硬拽地苦苦相逼甚至棍棒相加,这样的苦会有效果吗?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孟母就很聪明,她知道唤醒孩子的灵魂,懂得引导孩子去自觉主动地做这种苦差事。

所以说,学习这种苦差事应该是主动的苦中作乐,而不是被动的苦苦相逼,只有让孩子有兴趣,主动吃求学的苦,享受学习带来的乐,教育才能成功。

第二,学习的苦差事是人的成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绝非只要成绩。

学习是苦差事,不过只要我们以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核心,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这样的话,即使再苦再累,学习也都是充实的,是快乐的,是高效的。而且孩子将来就能成长为具有创造性、创新性以及复合型人才。相反,如果学习只要成绩,只要分数,只懂得机械刷题,只知道反复考试,那么我们就是“中考工厂”“高考工厂”,就是在培养“考试机器”,这样的学习之苦,实在要不得。

第三,学习是苦差事,但要充分关注到人的个体差异。

我们一般所列举的那些刻苦勤奋获得成功的人是少数人,是个例,苦读之后依然不能出人头地的人还是大多数。我们可以发扬刻苦勤奋精神,但要充分关注到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苦读之后会走得更高,飞得更远,但有的孩子一番苦读之后依然很平凡,很普通。

“三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苏洵发奋苦读最终无法考中,但是两个儿子却都科举高中。

更何况,有的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被逼着被压着负重前行,他们和他们的家长更多地体会到的是苦恼,是不安,是焦虑,是压抑。

因此,我们不能以学习是苦差事为由把所有的孩子往中考高考的独木桥上硬逼。而要因材施教,分层施教,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点特长为孩子规划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成才之路,让他们在勤奋刻苦中体会到乐趣,体验到成功,一步一步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领域的具有创造性、创新性以及复合型人才。

以上是我个人的浅知陋见,不知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欢迎讨论,欢迎留言。想了解更多内容,快来关注“三尺讲台一路行吟”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12
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和社会上的工作相比,学习简直太轻松了。
第2个回答  2021-10-12
我也觉得是这样,学习本来就是一个深远持久漫长的过程,而且在学习过程当中也应该付出特别强大的心血和努力,这样的话可以获得特别好的未来。
第3个回答  2021-10-12
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记忆很多的东西,这就是一件特别苦恼的事情。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