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叫赵政又叫嬴政,先秦时代的姓氏起源是怎么样的?

如题所述

最早时期「姓」与「氏」不同:

「姓」字从「女」从「生」,与母系社会有关;上古八大姓皆从女旁。后来普遍变成父系社会,才改为从父姓

「氏」最早的含义是「神祇」,在远古时代对部落首领的尊称,如「盘古氏」、「燧人氏」、「神农氏」等等,后来演变为姓的分支,即氏族;到了私有制王朝建立以后,即夏、商、周三朝,「氏」成为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在周朝尤其盛行;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称「氏」。如此一来,姓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

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

以国名为氏

以邑名为氏

以官名为氏

以职业名为氏

以住地之名为氏

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

以贵族的字为氏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姓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后来在中国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直到现代,这种传统才被逐渐打破,但是许多地方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姓、氏差异渐渐模糊。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这反映了贵族没落,平民地位上升。

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唐宋后中国姓氏学逐步定型,民国前《百家姓考略》、《姓氏考略》等典籍往往把诸姓(即先秦的氏)起源上溯至尧舜、甚至炎黄传说时期。

秦始皇(前259年2月-前210年7月11日[参 1]),嬴姓,赵氏,名政,时称赵政,史书多作秦王政或始皇帝,祖籍嬴国(今山东济南市莱芜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是秦庄襄王之子,商朝重臣恶来的第35世孙。《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中称其为赵正。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引述《世本》称其为赵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后世通称嬴政,亦被某些文学作品称为「祖龙」。他是战国末期秦国君主,十三岁即位,先后铲除嫪毐与吕不韦,并重用李斯、尉缭,三十九岁时灭亡六国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五十岁出巡时驾崩,在位三十七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