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非攻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5

墨子非攻

“非攻”是墨子理论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他代表墨子的思想理念,思想精华,以及对待人事的态度。非攻,其含义是,不要去攻打别人。墨子很早就看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他认为战争是令很多家庭支离破碎的,战争中会有很多牺牲品,比如老弱妇孺,她们失去依靠,最终苦苦熬过一生。

墨子雕塑

墨子在《非攻》一篇中,讲到了战争。他说杀人以万,寡独必千,意思是,战争中,牺牲多少人,就很有可能造成多少家庭支离破碎,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战争的认识有多深刻,只有真正理解民情,才会有非攻中的人本思想,他指出战争带给百姓的苦楚,积贫,积弱,惶惶不可终日。有个故事, 楚国想要攻打宋国,当时引起了文人墨客的反对,可是他们并没有理论支撑,而反对得最厉害的是墨子,墨子‘非攻’思想在这里也体现出了。

墨子极其厌恶那些为争夺城池,而殃及池鱼的战争,有次,楚惠王想要攻打宋国,公输般也赞成,墨子闻言,奔走了几天几夜,到了楚国的都城,他先去见公输般,见了面后,讲明来意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公输般并没有赞同,基于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墨子去见了楚惠王,当着楚惠王的面,墨子态度谦和,有条有理的将自己的应对方法从容来意,的说出来,最后让楚惠王和公输般都无言以对,终于避免了新的战争。

非攻的思想,在故事中也一览无余,墨子的非攻思想,对后来其他学派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主张

墨子,原名墨,春秋战国时期宋国人,是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出身的大家。

墨子像

他的主张有许多,其中“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十大主张是他思想的核心,其中“兼爱”、“非攻”最为著名。

“兼爱非攻”是指博爱平等,反对一切以掠夺为目的不义战争;

“尚贤尚同”是指君王应任用贤者,选贤举能,与臣民上下一心,实行明政;

“天志明鬼”是指天道爱民,如果君王惜爱臣民,自会受到嘉赏。如果君王残暴不仁,违背天道,天道就会惩罚他;

“非乐”是指日常生活不应奏乐,以免影响国家运作。虽然音乐悦耳,但会使人分心,影响人民劳作,臣子处理政事,君王行政;

“非命”是指人的命运并不是生来就定下来的,每个人可以靠自己的勤奋过上富裕的生活。国家的兴衰灭亡也不是天定的,与君王和臣子的行政息息相关;

“节葬节用”是指君王、贵族的葬礼应该从简,不应奢侈浪费。并且认为君王和贵族的生活应该节约朴素。墨子的主张范围很广,包括政治、军事、哲学、科学、教育等方方面面。

墨子的主张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提出的,所以在平民之中影响极大,因而墨家学说并列为“显学”。墨家也成为与儒家学说对立的最大学派。

墨子兼爱

墨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思想主张。其中的“兼爱”、“非攻”深得平民的心,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兼爱”,它是墨家学派的核心,众多主张,如“天志”、“明鬼”、“尚同”等都由它衍生。

墨子讲学图

“兼爱”作为墨家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墨子对于君王明政爱人的愿望。又因墨子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亦体现了平民对仁君的诉求和对谐社会渴望。墨子主张“兼爱”,他认为解决社会动荡不安的良药就是世人要相亲相爱。世人平和善待他人,社会就能安定,并能得到长久发展。世人相亲相爱,将对方的利益当做自己的利益,将对方的国家当做自己的国家,又怎会产生利益纷争和国家之间的混战呢?“兼爱”是以人与人和谐的相处方式做为解决战争纷乱的重要手段,“兼爱”的最后必定是大同,它侧重的是人的精神层面宽而待人,博爱平等的思想。“兼爱”不仅是平民的“兼爱”,更是君主的“兼爱”。同时,“兼爱”这主张中还含有平等的理念,这亦是墨子思想中稳定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味药材。

“兼爱”是第一个由平民提出的并产生巨大反响的思想理念,是古代优秀文化中的精髓,是诸子百家中的一朵璀璨明珠,是古圣先贤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和谐作出了巨大贡献。

墨子非乐

《墨子・非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的著作,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墨子从穷苦百姓出发,认为上位者不应该天天歌舞升平,而不顾穷苦百姓的生死。

墨子非乐书

《墨子・非乐》原文共有三篇,而如今保存下来的只有第三十二篇《非乐上》,第三十三篇和第三十四篇则在宋朝前期就已经失传。非乐,顾名思义,就是禁止音乐,反对从事音乐活动。墨子出身农民,之后也多是如普通百姓一样,过着清苦的生活。

他认为,所有事情都应以利国利民为宗旨,而音乐的盛行占去了统治者们管理天下的时间。而因为想要音乐创造的器材也使百姓们加大了负担,占据了他们生产的时间。所以这种没有意义的活动理应禁止。墨子认为,百姓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饱穿暖,而音乐不仅不能改变他们的现状,不能填饱肚子也不能让他们不再寒冷,最重要的是音乐并不能阻止战争的发生。反而因为统治者贪图享乐,耽误了国家的管理,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普通的劳苦大众。墨子的这种思想是处在“兼爱”的基础上,《非乐》这篇文章充分的体现了他的主张思想,在当时那样动荡战争不断的社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墨子的著作多从黎明百姓出发,讲述百姓的疾苦,反对战争,所以他的思想在平民中很受欢迎光临,但是当时的时局,上位者却多以武力致胜,所以并不是特别的看重他。

墨子尚贤

墨子,是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向主张“兼爱非攻”,主张被动防守,也不是积极防御。但是他的思想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除了百姓认同之外,上位者一般都不给于采纳。而他的代表作《墨子尚贤》篇中讲述了他对于国家根本的理解。

墨子像

墨子的文章逻辑性非常强,组织及其严密,结构也很严谨。其中在《墨子・尚贤》中,可以用一句“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概括了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墨子出身农民,与下层人士接触较多,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兴亡成败都主要在于如何用人。和孔子所提出的举贤不同,墨子所提出的尚贤对奴隶制世卿世禄制造成直接的打击,这并不是改良,而是完全的创新。

他提出让平民百姓中的贤良能人之士也参加到国家的管理中来,这种思想,在当初的战争频繁,时态动荡的时刻造成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他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极为重视,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不招揽人才贤士,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会亡国。而若是国家不重视人才贤士的管理重用,那么贤士也一定会怠慢君主,那么这个国家之前所有的一切最后都会失去,照样会亡国。墨子的思想独特超群,这种尚贤的行为在当今的社会也十分的适用,不仅可以强化管理阶层的人才意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墨子悲丝

琴曲《墨子悲丝》,又名《墨子悲歌》、《墨子》、《悲丝》等。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墨翟所作。其曲曲意深刻,音律悲凉,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激昂。墨翟在曲中抒发了洁己自爱的感慨。也可以看出他心怀悲惘怜悯之心,总是积极的针对现实问题。

墨子悲丝文

墨子,本名墨翟,生猝年不详,相传是鲁国人,长期在宋国居住,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自立门户,创立墨家学说,在那个年代,与儒家共同被成为“显学”,现有《墨子》一书流传下来。

《墨子悲丝》初见于《墨子・所染》,相传有一次墨子看到染丝,纯洁的白丝随着染料的颜色而改变,从而想到了人生。他认为,不论是“功名蔽天地”的“仁义显人”,还是“为天下缪”的“不义辱人”,都不能避免不被外界所改变。并且还认为不仅仅是普通人会这样,就是一国之主仍然避免不了这样的事情发生,感叹国家随人事兴衰,社会随风俗沉浮。另外墨子还发出“故染不可不慎”的感叹。他认为交友不慎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这一曲谱最早见于明末(1609年)杨抡所撰《伯牙心法》。此曲是广陵琴派大曲之一。乐曲主要反映了墨子感伤于世人多是随波逐流 ,随欲望浮沉而不能自拔,犹如白丝染色,失去了本来的面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