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喜爱?

如题所述

随遇而安了,不计较环境的好与坏来影响到自己。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暝,傍晚。标题很简单,山里一个(普通的)秋天傍晚。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施蛰存《唐诗百话》里说这两句开头即点题。一开始我以为大概是在说“山”和“晚来秋”,属于点出题目的字眼。后来我意识到也可以是在说“空”字 ---- 全诗读来都有一种“空“的感觉。松间明月,石上清泉 ---- 空灵;浣女竹喧,渔舟莲动,虽然看似动作多,可是以动写静,还是“空”,不会有“满”的感觉;最后一联,这种隐者的意味,也是虚空的。

“新雨“二字表达什么东西,我没有弄明白。如果把“新”字去掉,变成“空山雨后,天气晚秋“,我觉得似乎区别也不太大 ---- 除了“空”的感觉会少一点。可能是因为我对山中新雨没有生活体验的缘故?”来“字似乎是一虚字,只为了凑格律(见黄岳州《古诗文名篇难句解析辞典》)。

再说“空“字,按上海辞书出版社《王维诗鉴赏辞典》里讲,是有讲究的。至少有这么一问可问:后面明明有”浣女“”渔舟“,怎么还能说”空山“呢?书里答曰:因山里树木茂盛,所以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的“空山”亦是如此。又答曰:亦可能是因为人迹罕至,这里如世外桃源般不为人所知。我觉得第一个解释有说服力,第二个解释有点牵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名句。有视觉,有听觉。“松间照”在别的诗常见,但“石上流”好像并不多见?我近来读过的写山里的泉水,有“秋水日潺湲”,有“声喧乱石中”,和这里的好像都不太一样。

另一个有趣的事情,这一联里每个字都很稀松平常,看起来也没有特别去炼字;但是读来就是有意境。作为对比,之前我读过其他人的这一联:“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也写类似景,也同样用普通字,无特别炼字,但意境就和王维的差很多。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字面意思是,(听到)竹林里传来喧闹声,(原来是)洗衣服的女孩们洗完回来来;(看到)莲花动了,(原来是)渔舟下水(准备出发捕鱼去)了。一方面省略了“因为”二字,一方面“归”和“下”都是倒装。

读到这里,会觉得如果这首诗是一幅画,那么画上的元素是非常丰富多样的。新雨,晚秋,明月,松树,月亮,泉水,石头,竹子,喧闹声,洗衣女,莲花,渔舟。---- 这个和我读过的王维的很多其他诗不大一样,那些诗要么元素少,要么元素风格比较统一(如《新晴望野》统一于“无氛垢”,《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统一于山村远景)。但是,本诗元素虽多,但不会互相冲突,这很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芳指春草(见后文用典的分析)。歇,凋零,枯萎,如陈子昂有“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句,也是这个意思。

网上资料多说本联用《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典。但其实更可能是引同一篇中另外两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两句大意是说,这里的春草都长得这么茂盛了,王孙你怎么还不归来?(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黄鹤楼》有“芳草萋萋鹦鹉洲“句)。这两句,正着用典可以是“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变化一下可以是白居易“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反着用就可以是本诗的这两句了:(现在是秋天,)都没有春草了,王孙你就不需要考虑“归不归”的问题了,就留在山中这里吧!

“随意”二字怎么解释,好像一直没有定论。很多人都把这两个字直接忽略过去了;施蛰存《唐诗百话》则认为这两字是唐宋人口语,类似于“尽管”的意思 ---- 尽管现在已经是秋天了,没有春草了,可是王孙你还是可以留下的 ----- 我觉得这样也不顺,为啥要说“尽管“呢;一说尽管,那就要接一个反面的东西了,这个和前面一气下来的正向的描写,好像有点格格不入。

我的好友昂昂给了另一个解释,我觉得不错。她说,这里随意是指“恰好”,是指虽然“春芳歇“这个条件比较有利( “归不归”的前提不存在了,问题也就不成立了),可是这个条件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而是“恰好”它自己就出现了。大概这种感觉。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整首诗一气读下来,情感上是非常统一的。我比较喜欢这个解释,虽然我也不知道它对不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