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型性格的人,如何突破自身的依赖心理?

如题所述

第一,依赖性格的人内心脆弱敏感,依附一个人,可能是父母,可能是丈夫或妻子,可能是是一个要好的朋友或导师……缺少主见,顺从,不敢得罪人,讨好别人,总害怕被抛弃,没有人照顾;依赖性格的人很容易”得病”,心理学上称疑病症,就是老觉得自己得了病,到医院查也查不出毛病……等等,所以要突破依赖心理,就得有自己的想法,独立去思考的能力,作为被依赖者不要凡事都都给依赖者拿主意,要Ta 学会自己拿主意.,识破“得病” 是依赖者需要得到一种照顾的手段。别中了Ta 的“计”,让Ta 变得更加依赖,而是学会自己照顾好自己。

第二,依赖性格的人,把自己的幸福交到别人手里,一旦被依赖者对Ta不够好,就非常恐惧和愤怒,但又怕得罪依赖者,于是就会压抑这些情绪 ,容易导致抑郁。所以要突破依赖心理就得允许鼓励依赖者有勇气表达愤怒,把自己压抑的情绪表达出来,发现自己的心理能量,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就会有所转变,变得更加独立。

第三,依赖者在实际生活中也许锦衣玉食,但在心态上是一个“乞丐”,自卑,缺少自尊。这让得依赖者学会爱自己和爱别人的能力。例如,一个男生内心自卑,迟迟不恋爱,喜欢这个女生却没有勇气表达,那么就得要鼓励他帮助他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激发他被压抑的爱的能量,找回自尊,消除自卑,增强自信。

第四,有依赖性格的人,害怕危险,逃避责任,不愿意努力而依赖别人,成了别人的负担,甚至让人窒息。被依赖者就要帮依赖者突破依赖的心理,让Ta 开发自己的内在资源,学会为自己生活情绪负责。温柔而坚定地告诉Ta: “”在这世上没有可以永久依靠的,只有自己是自己的依靠。”

依赖性格的人,内心不完整,容易喝酒、网络……成瘾;失去自我,没有自我等等;有的学业完成不了,工作不能持久,总是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夫妻关系不平等,会有心理不平衡,另一方又感到累等等。所以严重的,建议去找心理咨询专家看看。8

心理学对依赖行为的解释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样过度依赖他人的行为显示出部分依赖型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特质,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不是为了给他们贴标签,只是为了和大家分享、科普他们的行为特点。具体的诊断标准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以下简称DSM)中会有很严格的界定,请大家因人而异,切勿对号入座。

根据DSM,依赖型人格障碍是由成年早期开始显现的、因为过度的需要他人照顾而产生的顺从、依赖行为,并且这样的人会常常表现出对分离的恐惧。若要诊断,病人需要满足以下五种(或以上)的行为标准:

1) 如果没有过量的来自于他人的建议和确认,自己便难以作出日常生活决定;

2) 需要他人为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担当责任;

3) 难以表达对他人的反对意见,因为害怕失去支持和认可。

4) 难以独立开始一项计划或独自完成事情(很多时候是因为缺乏自信心,而不是缺乏动机或精力);

5) 为了得到他人的关心和支持而过度的去取悦他人,以至于无偿地做令自己不开心的事

6) 因为很担心不会照顾自己, 导致独处时常感到不开心或无助。

7) 当一段亲密关系结束时,急切地想要寻找另一段新的关系从而获得照顾和支持

8) 不现实地沉湎于害怕被他人遗弃、只得自己照顾自己的担忧中。

研究显示患者本身也会被这种依赖型行为困扰,这种困扰包含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他们会感受到自己行为带来的压力,会经常表现出情绪上的混乱,变得消极或对他人具有侵略性,会因为无法做出人生抉择而变得无力与焦虑。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也补刀说,这些消极的预期也可能产生其它无能或不愿采取行动的负面预期的结果,包括自卑,长期的失败,悲伤和身体疾病。

依赖行为产生的原因:

到目前为止,依赖产生的具体原因尚未完全 探索 ,因为具有依赖行为特质的人往往在依赖客体的影响下保持着一种生活稳定状态,从而不会去主动寻求心理或者精神上的帮助。例如妈宝们会因为遵从妈妈的指示,而获得妈妈安排的工作,妈妈买的房子,妈妈安排的结婚对象等等。就业,财政压力和婚姻等这些会对生活造成真正精神压力的困难都因为依赖于母亲这一行为而淡化很多。

就现有研究显示,产生依赖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依赖行为可能是成形于原生家庭的一种“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塞利格曼(Seligman)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可以解释为“经历某事后学习得来的”无助感,有习得性无助的人会在明显有能力去改变的境遇中表现出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

依赖行为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一种“习得性无助。”换句话说,就是指由于之前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由于他人的过度干预或者直接取而代之的去作出决策,人会认为自己无法控制或者没有能力处理这件事情;进而今后遇到类似境遇时,即使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消极的态度和无为的行为。

举例来说刚上一年级的韩梅梅写完作业并用心地整理好书包,然后妈妈以她认为更整洁有序的摆放方式重新整理一遍,嘴里嘟囔着:“这点事情都做不好,我来给你装。”妈妈为韩梅梅整理书包并对她进行言语上的否定让韩梅梅认为自己是不能完成整理书包这件事的,进而产生了以后都不会自己整理书包而需要妈妈帮忙的消极思维模式。

一些学者提出,权威型或者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会导致孩子发展出一些依赖型人格的特质。这种家庭对孩子一般都会有有很强的控制欲且不鼓励孩子的独立或者 情感 表达; 父母过多的包办下至生活起居,上至升学择业父母决定吃生煎包还是萝卜糕,读文科还是理科,娶静静还是嫁明明,让孩子习惯以及习得了需要他人在生活中为自己做主,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决定、下的判断是不正确的。

社会 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台了独生子女政策,配合着“一胎上环,两胎绝育”的口号,绝大多数的家庭迎来了家里的独一无二的宝贝。由于政策的限制,不可避免的让家人把所有的期待与目光都放在家中唯一的孩子身上。父母制定出个性化的成长计划,要求孩子按着自己的期望,沿着他们制定的路线“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过度的干预孩子的生活,制定孩子的人生,让孩子适应了没有主见、不承担责任的生活,自然而然就养成了依赖的习惯。

也有学者认为儒家文化对依赖行为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儒家文化圈地区,由于受到儒家传统孝道影响,子女被要求无条件的尊重和顺从父母,所以在做任何人生抉择的时候都需要征求父母意见,甚至要得到父母首肯才可进行。虽然子女可能并不能认同父母的意见,但是因为孝顺文化的要求,也只能妥协自己的需求被动接受。所以,依赖的行为特质要放在特定的 社会 文化背景下才能更全面的被理解。

三. 面对依赖行为,该怎么办?

也许你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位“宝宝”,或者你本身就是本文所提到的“宝宝“。

作为朋友的你,或许想帮TA,让其独立、有主见、脱离父母的控制,成为有担当的人,出任CEO,迎娶白富美,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但是总被“恨铁不成钢”、“扶不起的阿斗”等观感打击得溃不成军。

作为宝宝的你,又何尝没有发出过”宝宝心里苦“这般的感叹呢!也许你一出生就被迫接受父母的安排,想改变现状,却又被各种现实的境遇所牵绊,进退两难,无可厚非。

所以,面对依赖行为,首先需要“同理心”

关心“宝宝”的人和“宝宝”自身都有各自的立场,如果双方都能换位思考——”宝宝们“感受到朋友需要帮助他们变得更好的这份善意、朋友们体会到“宝宝“处境的两难,不要过度的去责备和迁怒这种依赖行为,或许能让“宝宝”对依赖的行为产生更合理的处遇态度。

其次,若想克服依赖行为,“宝宝”必须想改变

克里斯多夫(Christopher)博士指出,具有依赖特质的人“宝宝们”通常不会主动去寻求帮助来改变他们的行为依赖特质;因为他们只有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后,才会回头思考与这些特质相关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而悖论的是,这样的人如前文所说由于他人对自己生活的过度干预,在无形中已经解决了那些生活中真正会带来困扰的问题。所以在心理实践中,主动寻求帮助的依赖人格个案很少。

根据Dr. Christopher的总结,对依赖型行为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包括:

1. 心理咨询

一对一的个性化心理咨询最大限度保障了案主个人信息的隐私性,是克服依赖的一种治疗方法。咨询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案主变得更主动、更独立,并且学会与他人培养出 健康 的关系。来访者可以尝试在设置好的目标下扮演一个在决断力和社交技巧方面更为积极的角色,以期减少案主对他人的依赖。建议在咨询关系开始前就设定好咨询的次数,提供给案主短期治疗的方案,避免案主对咨询师产生新的被动依赖关系。

2. 人际关系治疗

因为依赖特质的人通常会带着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走进咨询室,所以人际关系的治疗也被认为是有效用的。咨询师会帮助案主 探索 他们长期以来与他人互动的模式,并且以此为切入点来理解依赖特质形成的原因。这种治疗方法的目标是让案主看到他们为依赖行为所付出的代价,并且协助他们培养一种更 健康 的人际交往模式。决断力的训练和学习确认自己的感受等技巧常常被用于提升人际行为。

3. 小组治疗

当案主有很强的动机要改变,那么一个具有更大互动性的咨询小组就会在改善他们依赖行为方面帮上不少忙。如果案主在决断力、做决定或协商等 社会 交往方面有些能力上的不足,相信一个支持性的“做决定”小组就再合适不过了。

突破自身依赖性人格不但要靠自己,还要自己寻找自己觉得对自己忽冷忽热的人配合,突破,也要有计划,我是这样想的:找到对自己忽冷忽热的人,第一次跟这个人玩。对你忽冷忽热的人肯定不想你天天跟着他,肯定会找个合适的机会甩掉你,这是就是你的机会,你要学着离开。然后有一天这个人再找你玩,你可以跟他玩,然后又开始不跟你玩。这样以来形成习惯,对这件事物慢慢变淡后,看清红尘,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陪你到最后,没有谁不可以离开谁。只要慢慢开始觉得这样,或许不久将来,你对依赖这件事慢慢变淡,知道要靠自己,你就会懂的。

从小养成的,属于依赖性人格,突破就需要毅力,改变的意愿比较强才好。

临时事件产生的依赖心理,一般的心理咨询就可以搞定,就是不管,意识也会自我修复。

大脑是有自己的规律的,从小学什么,性格习惯就是什么,逻辑意识也会迎合大脑的经历,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大脑自我约束的过程。

对已经形成的思维意识进行改变,就等于对过去进行翻天覆地的改变,等于是重塑人格,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第一,改变意愿非常明确强烈,毅力要强

第二,明确哪些想法 逻辑 意识 做法 行为 语言是要改变的,全部列出来。

第三,明确要改变成的目标样子,详细列出来。

第四,日常生活所有第二列出行为都改成正确的,形成规矩和自我惩罚

第五,每天把第三列出的内容进行认真阅读,反复重复

第六,永远相信自己和选择,坚持三个月甚至更长。

最后就可以突破,实现新的独立的自我。

人从出生以上必须依赖大人才能长大的,所以人人都有依赖心理,但成人以后就不一样了。有的更加依赖,有的更加独立,有的则更表现出照顾别人,也就是所谓暖男。

突破自身的依赖,先得过自己这一关。首先自己得知道别人不可能依赖一辈子,自己长大了,有老婆、小孩、渐老的父母需要照顾,只要稍微有责任心的成年人,都应该自然生出责任心来的。

如果这样都还找不到责任心,哪就是父母还在管,老婆或者老公还在放纵他的行为,需要精神和物质上的断奶了,继续放纵他的行为=害他/她。

依赖每个人都会产生 去依赖一个人的照顾 温暖和关心 但哪一天你依赖的不在了 顿时就感觉天要塌了 生活在痛苦中

在生活中 不管是什么事 我们都不要太去依赖一个人 独立一点 独立的人格魅力是美的 可以互相帮助 欣赏 但不要太沉溺于依赖

可以尝试改变思维习惯,比如以前一遇见事情就想找别人,现在可以试着自己解决看看,先从小事情开始,逐步会找到处理事情的乐趣,建立自信。

不管啥类型人格的人,只要能意识自己的问题,下决心去改变,我觉得都能突破!

按照我自己的经验,被人好好爱会有很大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