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称胜利油田等国企也出现用工荒现象,年轻人不愿当劳务工,如何看待?

如题所述

胜利油田作为典型的传统能源国企(央企中国石化的特大型二级分公司,比大一型企业还高半格),一线用工模式的转变以及带来的复杂矛盾,也是各类央企和国企普遍的深层次问题,具有非常鲜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胜利油田作为国内第三大主力油田(曾经是第二大),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典型的“老、大、特、旧”国企。胜利油田(全板块口径)号称有职工家属50万人。提问中的胜利油田,一般指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即:十大采油厂等上市的优良资产),大约在册职工20万,其中,劳务派遣制员工应该占50%以上。

胜利油田作为央企,用工(定员)和工资(总额)都是执行“四定”机制,用多少人、发多少工资,由上级核定。胜利油田进入高含水期之后,综合成本(完全成本)越来越高。石油开采的成本几乎是刚性的,那么,要降低成本,压缩人工成本就成为主要途径。油田的人工成本至少占石油开采成本的30%以上。

那么,压缩人工成本,一条路是减人,一条路是降薪。给在职的员工降薪是一条不可能的办法,那么,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员工分成正式员工和劳务工、外包工的三种身份。正式员工的工资走的是工资总额,劳务工的工资走的是劳务费,外包工的工资走的是经营费,就可以有效避开“定员、定岗、定编、定资”的限制。

这是历史大背景:正式员工的工资只能涨不能降,那么,在招工的时候,就招劳务工,给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工资,这就解决了用人和工资的难题。那么,按照上级规定,劳务工只能从事三性岗位(临时性、替代性、辅助性),也就是说从事最辛苦的采油、巡井、作业、门卫、保洁等低薪职业。那么,这种岗位又脏又累又辛苦收入还低,谁愿意干呢?就是农民也不愿意干了。

还有一个历史大背景。自2010年以后,上级给胜利油田提出的正式员工只减不增的要求,所以,胜利油田只能招聘主体专业的应届生(石油地质、石油勘探、石油工程等),通用专业和其他专业基本都不招聘了。刚才说,胜利油田广义上有50万职工家属,每年的职工子女毕业后有2-3万人想就业。这2-3万的子女中,学主体专业的只占少数,80%的子女无法招聘进来,面临员工期盼的很大压力。于是,胜利油田拿出一线岗位招聘劳务工,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问题。那么,问题也就来了,这些子女都是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做劳务工之后,收入比较低,久而久之,职工子女都不想回油田当劳务工了。

劳务工的使用,严重冲击了同工同酬。同样的岗位,正式工年薪10万,劳务工只有3-5万元,而且干脏活累活的都是劳务工,引起了劳务工群体的不满。2016年,国家又出台规范劳务派遣市场的政策,要求劳务工占比不能超过用工总量的10%。一些银行就把劳务性质的柜员转成了正式工,但是,如果油田也把几十万的劳务工转为正式工,人工成本是无法承受的。于是,他们把劳务工又转变成业务外包身份。

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有三点:

第一点,胜利油田的开采成本居高不下,甚至与国际油价倒挂,上级不让他们招聘正式员工,以便控制生产成本。随着员工的年龄老化,油田又需要补充员工,他们只能招聘劳务工。国家不容许劳务工使用太多(不能超过10%),他们就转变身份招聘,招聘大量业务外包工。

第二点,油田使用劳务工和外包工的出发点,就是减少人工成本。劳务工和外包工的收入怎么能提高呢?随着生活成本的增加,低收入的劳务和外包岗位,年轻人当然不想去了。如果要求油田给劳务工和外包工涨工资,生产成本又承受不了。所以,这确实是一个两难问题。

第三点,劳务派遣模式,是舶来品,实际上并不符合国情。国人不喜欢被人为地划分不同的身份,关键是不同的身份享受的薪酬福利差异很大,造成了同工不同酬等矛盾。因此说,劳务派遣制度和业务外包制度,并不是一个良好的用工模式,理应取消,让企业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24
现在的年轻人好高骛远,有点知识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事情,好吃懒做,应该受到社会的毒打,知道社会的残酷。
第2个回答  2022-03-24
我认为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吃苦能力并不强,因为对于一些工作强度比较大的工作来说,他们并不想去这样的地方工作。
第3个回答  2022-03-24
现在的年轻人是比较挑剔的,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这些工作的技术性也比较强,会限制他们的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