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可以加名字吗

如题所述

房子有贷款可以加名字吗

有贷款的房子不可以加名字。

贷款的房子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以加名字。银行和房管局在房屋存在抵押的情况下是不允许变更所有人。房贷没还完,不能办理“增加共有人”等业务。

“在房产证上加名字”的法律术语是“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变更登记的前提是房屋没有处于权利限制状态,不动产在抵押、查封、冻结等状态下都是不能办理变更登记的。

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选择贷款按揭买房,商品房处于抵押状态,只有贷款还清,抵押状态解除后,才能办理所有权变更。

房产证上加名字的方式:

1、赠与

假设房屋产权人张先生想在自己的房产证上加上儿子的名字,那么他可以选择将房屋的部分产权赠与给儿子。

2、买卖

可以持房地产转移登记申请书、房地产买卖合同、房地产测绘部门出具的测绘附图、原房地产权证书、身份证明等资料,到国土房管局交易登记部门申请房地产权转移登记,增加你的兄弟为房屋共有人。

3、析产

以房屋析产登记增加房屋共有权人仅适用于夫妻之间。如果你想在自己的房产证上加上配偶的名字,除了可以选择赠与、买卖方式外,还可以选择房屋析产登记。

贷款中可以加名字吗

贷款中的房子可以加名字。相关办理流程为:1、先去银行办理抵押变更手续(具体事宜请咨询各银行)。2、去房屋所在地区的房地产交易中心,先在预检窗口告知是来办理房产证增加配偶姓名事宜的,窗口工作人员会审核提交的材料,如果材料齐全就给你们一个号码,然后凭号码去相关窗口办理。3、缴纳相关费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九十七条不动产或者动产可以由两个以上组织、个人共有。共有包括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第二百七十二条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业主行使权利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

有房贷的房子可以加名字吗

不可以。

贷款的房子一般不可以加名字,贷款买房之后,如果处于还房贷的期间的话,房产证上是不能够加名字的。因为房产证要加名字属于“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而变更登记的前提是房屋不能处于权利限制状态,但贷款买房的房屋是处于抵押状态的,自然就没办法在房产证上加名字。

如果贷款买房后想要给房产证加名字的话,必须先把贷款还清,并办理了房屋抵押解除手续,把房屋过户到自己名下了,拥有了房屋所有权,才能够在房产证上加名字。

如果是婚前贷款购买的房子,算作个人婚前财产,婚后仍然处于还房贷期间,但又想要在房产证上加名字的话,可以用转为抵押贷款的方式来“曲线加名”。也就是找一家找按揭公司垫资赎契,借钱还清了贷款后,就可以办理加名手续,然后再在加名后将房屋进行纯抵押贷款重新进行按揭。

很多购房者可能不清楚,有贷款的房子是不能随便加名字的。因为如果你贷款买房,这房子就是你和银行共有财产,没有银行的同意,你不能随意变更房屋产权。

当然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理论上是有两种操作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征得银行同意,变更产权加名字;第二种方式还清银行贷款,变更产权加名字。不过综合我实际操作经验,第一种方式可行性极低,第二种方式可行性较高。

不还清银行贷款,房屋所有权属于你和银行,变更产权必须征得银行同意。

首先你要明白,房产局就是一个办理产权变更的机构,用政府的信用保证你产权的归属性、法律性,其他没有权利管理。理论上产权属于你的,只要你不违背法律法规,你想转让给谁,房产局是没有权利阻止你变更产权的。

其次在你没有还清贷款前,房子并不是属于你个人的,是属于你和银行共有的。你是借银行的钱购买的房屋,房屋产权属于抵押物,所以你对这个抵押物做任何的变动,必须得到另外的产权人——银行同意。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你和银行合作开公司,你随意变更公司的股权,必须得到大股东银行的同意,否则一个不称职的人会导致股价下跌,进而影响银行的利益。

银行有这项服务内容,实际操作中都会拒绝加名。

一般而言大部分银行是有这项服务的,但是实际操作中基本等同没有这项服务,因为就算你成功申请这项服务,最后也有可能得到银行拒绝加名字的回复。这是因为银行基本没有动力推动这项服务,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银行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却无利可图

加名字的操作实际上是更换抵押人的操作,比你买房贷款时申请贷款流程还要复杂,等同用两个人的名义重新申请贷款,在这过程中你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可是银行却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去更改,银行赚取的利息依然如故,所以你想想看,银行有没有动力去帮你加名字。

2、更换贷款人,提高银行资金风险

你的购房贷款业务在银行的业务体系本来是零风险,因为你已经通过贷款审核,并且按时还款。如果更换贷款人,无形之中增加银行的资金风险,毕竟贷款人换了,银行不是贷款给你一个人,变成两个人,也许你认为两个人还贷款不是更保险吗?

银行的风险评估不是这样评估的,增加一个贷款人,这个贷款人的财务能力和还款能力对银行而言是陌生的,无形之中增加潜在的风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