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镇墓兽是什么样的,又会有啥用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9
在博物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造型独特的兽像,它们或是人面兽身,或是兽面兽身,有独角或双角,肩生两翅,脊背上烈焰升腾。这些神秘的文物,就是我们所说的镇墓兽。
镇墓兽的起源非常神秘,虽然出土文物众多,但学界对于镇墓兽的真正含义仍存在许多不解之处。镇墓兽的使用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隋唐,最终在五代逐渐消失。其起源可追溯到楚墓,当时中原地区并无此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镇墓兽逐渐走出楚地。
关于镇墓兽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来源于《周礼》中的怪物魍象,这种怪物喜欢吃死人的肝脑,另一种神兽方相氏能驱疫避邪,尤其能赶走魍象。因此,有人认为镇墓兽起源于方相氏的形象。还有人认为镇墓兽源于《山海经图赞》中的“穷奇”,它能驱赶妖邪,使它们四处奔走。
关于镇墓兽的意义,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镇墓兽是山神的造像,具有镇压邪崇、驱除妖鬼的作用。第二种观点认为,镇墓兽是一种变形龙,是亡者灵魂的看护者,负责引导灵魂升天或入阴。第三种观点认为,镇墓兽是地神土伯的造像,旨在抚慰地神,防止其侵食死者的灵魂。
楚墓的镇墓兽具有独特特点,主要出土于有配套随葬铜礼器的墓中,这表明只有贵族的墓才会随葬镇墓兽。此外,每座墓室只有一个镇墓兽,作为冥王的象征。
到了隋唐时期,镇墓兽的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不再局限于一个,而是出现了多个。《大唐六典》中提到的“四神”,其中当野和当圹为武士俑,祖明和地轴为镇墓兽。祖明通常是狮首镇墓兽,而人首镇墓兽即为地轴。
镇墓兽的材质和装饰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木铜制成,到后来的陶石,再到隋唐时期的瓷土。装饰方面,从漆绘、嵌金银到粉绘、三彩。雕像姿势从站立到行走,再到蹲踞。形象上,从鸟兽人到狮首、人首,镇墓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镇墓兽作为丧葬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体现了人们对死者的感情。一方面,人们希望逝者不被阴间的恶鬼所伤害,另一方面,又希望逝者的灵魂不会留在人间,侵扰生者。因此,镇墓兽的形象和功能也变得复杂多样。
镇墓兽的早期形象有人、虎、鹿等,直接用来降妖除怪。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单体走兽,加入了臆造的成分。入唐以后,镇墓兽的形体变得高大,装饰夸张,以彰显其威慑力。然而,中唐时期,镇墓兽似乎突然消失,被十二生肖、金牛铁猪等取代,这表明镇墓兽的作用已进入另一个系统。
总的来说,镇墓兽的作用在于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体现了我国丧葬文化中视死如生的观念。生者需要应对各种野兽侵袭,需要护卫,那么亡者自然也需要护卫者来应对地下的种种魑魅魍魉。因此,镇墓兽实际上是具有强烈神秘意味和巫术色彩的护佑冥器,偶尔也需要扮演灵魂指引者的角色,但大部分情况下,它都是以武力震慑宵小的强力神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