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清朝时期,通州作为运河漕运的重要中转站,粮食和百货常常“舍舟遵陆”,经朝阳门进入京城。这一过程促使了一条长达40里的土路逐渐形成,即朝阳路的前身。由于频繁的车马往来,路途逐渐破旧,雨雪后路面尤为泥泞。公元1729年,雍正皇帝为便利交通,下令修筑了朝阳门外的石路,从而催生了周边十里堡、大黄庄等地名,其中距朝阳门八里的一村庄被命名为八里庄。


八里庄周边坟地众多,如英家坟、道家坟等,吸引了寺观庵堂的聚集,如红庙、延静寺、慈云寺、甘露庵,这些地方的名字也沿用至今。解放初期,八里庄归属北京市第十三区管辖,随后历经撤村建乡、撤乡建街道,直至1960年成立八里庄人民公社。1979年后,改称为八里庄街道,直至今日。


八里庄街道的地域范围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所调整,现管辖面积约为4.4平方公里,东至青年路与平房乡相邻,西至西大望路和金台路与建外街道接壤,南靠京包铁路,北至二道沟与六里屯街道为邻。这里交通便利,四环路贯穿南北,朝阳路横贯东西,形成了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目前,街道下辖13个社区,居住着约13万常住人口。




扩展资料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原为行政村,因距朝阳门约八里,故名。为与海淀区八里庄相区别,民间俗称为“东八里庄”。2006年北京公交规范站名时,依据民间称谓将此地公交站定名为“东八里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