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最好且可行的政体是什么,六种政体分类,为何贵族制是亚里士多德最倾向的

如果可以请全面分析下,谢谢~~~

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最好且可行的政体是什么,亚里士多德的六种政体分类,为什么贵族制是亚里士多德最倾向的

  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类型的划分是对柏拉图政体划分的继承与发展。柏拉图对政体进行划分的标准是:一要看执政人数的多少,二要看执政者权力的行使是否依法办事。依此政体也可分为两大类六种形式:优良政体,包括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恶劣政体,包括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即暴 民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划分政体有两个主要标志:第一看国家最高治权执行者的人数的多少,是一人、少数人或多数人;第二看统治者实行统治的目的是否旨在“照顾全邦共同的利益”。依据这两个标志,他又把政体归结为正宗政体和变 态政体两大类。“这一人或少数人或多数人的统治要是旨在照顾全邦共同的利益,则他或他们所掌握的公务团体就是正宗政体。反之,如果他或他们所掌握的公务团体只照顾自己一人或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那就必然是变 态政体。” 而依据第一个分类标准,正宗政体又可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三种,变 态政体可分为僭主政体(即暴 君政体)、寡头政体(即财阀政体)和民主政体(即平民政体)三种。这种政体共分为两大类六种形式,其中僭主政体是君主政体的变态,寡头政体是贵族政体的变 态,平民政体是共和政体的变态。亚里士多德将柏拉图的是否依法办事的分类标准发展为是否照顾到全邦的共同利益。
   由于受到古希腊传统思想中中庸主义的影响,以及其自身作为中等奴隶主阶级的地位,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也具有着明显的取向中庸的特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共和政体是合于中庸之道的最好的政体形式,各类政体优劣次序依它们距离中庸之道(最好的政体形式)的远近来确定。
关于理想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是把政体保存在中间形式”,“惟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在他看来,共和政体是介于三种正宗政体之间并吸收它们的优点的“中间性质的混合形式政体”。共和政体由中产阶级执政,对自由、财富和才德三种因素混合得最好,能够减少纷争和内乱,能够反映多数人的意见和兼顾各阶级的利益,是最稳定和持久的理想政体。
贵族制就是有德的人的统治,寡头制就是富人的统治,而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德行与财富是严格的同义语。亚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学说所主张的乃是,适度的资产才最能够与德行结合在一起:“人类并不借助于外在的财货才能获得或者保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财富要借助于德行;幸福无论是存在于快乐,还是存在于德行,还是兼存于这两者,往往总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灵上与性格上有着最高度的教养却只有适度的身外财富的人们的身上才能够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得无用的身外财货却缺少高尚品质的人们的身上找到的”。因此最好的人的统治(贵族制)与最富的人的统治(寡头制)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因为最好的人往往只有适度的财富。民主制与共和制之间——除了政府的伦理差异而外——也是有区别的,因为亚里士多德所称之为“共和制”的,保留着有某种寡头制的成份在内。但是君主制与僭主制之间的唯一区别则只是伦理的。
  他强调要以统治政党的经济地位来区别寡头制与民主制:当富人完全不考虑到穷人而统治的时候便是寡头制,当权力操在贫困者的手里而他们不顾及富人的利益时便是民主制。
  君主制比贵族制更好,贵族制比共和制更好。但是最好的一腐化就成为最坏的;因此僭主制就比寡头制更坏,寡头制就比民主制更坏。亚里士多德就以这种方式达到了一种有限度的为民主制进行辩护;因为绝大多数的实际政府都是坏的,所以在实际的政府中,民主制倒也许是最好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08
亚里士多德的有点复杂,简化的应该是来自马基雅维利,其实任何政体都包含它自身的反面,民主制是the least bad的政体(丘吉尔语),基督教世界应该以君主制为唯一合法真题。
第2个回答  2012-11-28
亚里士多德采用与众不同的方法,从最好的生活方式推演出最好的政体。最好的生活是能够不断提升和完善人性的生活。这种最好的生活方式,只有在最好的政体即贵族政体中才是可行的,其中教育是基石。
亚里士多德正是沿着政体——城邦——公民——公民权利的理论逻辑展开的,换句话说政体归根到底是由政治权利决定的。他认为,政体是一种公务团体,它被看做是一种体现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制度,在这个意义上,他提出了划分政体的两个标准,依据政体的目的和掌握最高权力人数的多少以及按照财富标准将政体分为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他们分别是一个人,少数人和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但都以城邦公共利益即城邦的全体幸福为目的。相反,变态政体包括: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屏幕政体,他们在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数上和正宗政体一样,也是有一个人,少数人和多数人,只是都以谋取掌权者自身的利益为目的。在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中坚持了“质”和“量”,以及调节两者的“度”的原则。首先是质。质的差别是城邦的存在基础,这里的质是指“自由身份、财富、文化和高贵的出身”,在城邦中的身份制度和等级制度,以及官职的安排,权力的分配,是公民间质的不同表现。 其次是量。量在政体里更多的说的是人数,这是亚里士多德政体原则里最简单的原则,但是在不同阶级量的对比,又往往是由质的差别造成的,不管按照什么样的质来划分,在一个注重多样化,遵循自然规律的城邦来说,总是有多少之分,在各种政体中不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就是多数人统治少数人。最后是度,即中道平衡。亚里士多德看到完全依靠质即人的财富、文化和高贵的出身的政体,如君主政体和贵族政体,依靠才能和品德的统治,最终变成依靠世袭来维系,君主政体的继承问题,贵族政体的品德保持问题,使得这两种理论上比较优秀的政体无一例外的蜕化。相反,单纯依靠人数多少实行“轮番统治”的共和政体和平民政体,也会导致寡头政体或僭主政体的出现。显然只是以质、量为标准来设计政体不是导致过度就是不及。优良的政体是能使质和量达到优势互补,调和平衡的政体。实现穷人在良方面的优势与富人在质上的优势的平衡就可以避免两者的不足,结合两者的优点,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中产阶级的特点:不仅在量上超过其他两个阶级(富人和穷人)的总和,即使是只超过了一个阶级的人数,就有可能建立“共和政体”,这种政体取中道而行,不走极端,从而能长久维持。在质上中产阶级虽没有君主和贵族卓越的品德、高贵的出身,也不像寡头们拥有大量的财富,但却比出身贫贱,为生活所累的下层公民更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政治生活,更希望稳定的秩序,也就是相对于富有者是不及,相对于贫穷者是过度的中间力量。所以他本人崇尚奴隶主共和制。因为共和制是“中间”的政体,中间成分在其中各个方面处于优势地位,这也正符合他的中庸思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