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古代木结构

如题所述

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和重要特征。自上古时期出现了“巢”与“穴”两种原始的居住形式时开始,即产生了木结构的原始雏型。文献中关于上古时期“构木为巢”的记述,无疑是对木结构萌芽状态的描述。就穴居来说,袋状竖穴的穴口,也必然要采用树木的枝干和草木支条编扎而成的支撑结构和覆盖结构。从而发展演变成建造在地面上的各类建筑,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木结构体系。
  经考古发掘证实,早在新石器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发现有相当规模的氏族聚落的建筑群,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遗址和近年发掘出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可以看出,当时木结构建筑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建筑木构件,证实中国的祖先很早就已掌握了完善的榫卯连接技术,也说明木结构在此之前已经历了很长的使用和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木结构大体上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类型。其中抬梁式结构应用较广,穿斗式次之,井干式结构多应用于产木材地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08
一、 柱
(1 )柱的位置
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根据部位可以分为檐柱、中柱、金柱、山柱、角柱等等
(2 )柱的截面形状
圆柱分为直柱和梭柱两种。
还有八角柱,方柱,梅花柱,雕龙柱等不同的柱式。
(3)柱的生起和侧脚
升起:
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曲线,明清少用。(当心间不升起,次间升起2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
侧脚:
宋代建筑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明清已多不用。

二、梁
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依部位有大梁、抱头梁等。
在较大型的建筑物中,梁是放在斗拱上的,斗拱下面才是柱子,而在较 小型的建筑物中,梁直接放置在柱头上。
(1)梁的位置:单步梁、双步梁、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顺梁、扒梁、、角梁
(2)梁的外观:直梁、月梁(虹梁)
(3)梁头式样:挑尖梁头、批竹梁头、蚂蚱梁头
一般用在庑殿顶建筑中,当庑殿建筑采用推山做法时,由于两山向外推出,脊檩要随之加长,那么两端便

三、檩(桁)
与屋脊平行、为安置在梁架间支承椽、屋面板的构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有斗栱之大木用桁,无斗栱之大木用檩
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致:檐檩、金檩
卷棚檩为双数
宋称:梁—栿
   檩—槫(fu)
(1)檩的名称:
檐檩:在檐柱上的是檐檩
挑檐檩:在有斗拱的建筑中,位于挑檐枋上的是挑檐檩
老檐檩:在重檐金柱上的是老檐檩
脊檩:在屋脊上的是脊檩 。在脊檩上安置有断面为六边形的扶脊木。其上安脊桩以固定正脊,其两侧剔椽窝以安脊椽
金檩:在脊檩与檐檩或老檐檩之间的都是金檩,若有多数的金檩(在大式建筑中),则以上中下别之。
挑山檩:在悬山大木结构中,檩(桁)伸出山墙或排山之外的檩。

四、枋
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有额枋、随梁枋、穿插枋、平板枋等
进深方向:随梁枋、穿插枋
面阔方向:如图所示
(1)额枋(宋称阑额)
额枋。早期位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宋称阑额,额枋的断面宽度为高度1/2~2/3,其出头部分多做成霸王拳样式。较多建筑多有两层额枋,上面断面较大的为大额枋、下层较小的为小额枋(宋称由额)。之间填以垫板,位于柱脚处的称地栿。
(2)平板枋(宋称普拍枋)
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
(3)雀替
雀替(宋《营造法式》中称绰幕枋)是置于梁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之间的净跨距离。
雀替随开间的变化而变
长=1/4净开间,但宽度不变
雀替的设计随材料、形式的变化而变
金枋:
在金檩下面平行安置于瓜柱间的枋木称金枋。安置在上金檩下面的称上金枋,安置在下金檩下面
的称为下金枋,在脊檩下面脊瓜柱间的枋称为脊枋。
随梁枋:
在较大型建筑进深方向,两柱间大梁下面紧贴着的为随梁枋。
正心枋:
在清式建筑斗拱的正心拱上,由槽升子承托的枋木
穿插枋:用以辅助连接金柱和檐柱,一般在大式建筑不用

五、椽
椽:指排列在桁檩背上以承托屋面荷载的细木杆件

六、斗拱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支承挑檐檩
联结柱网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抗震
装饰作用
等级标志
模数作用
①斗的位置:
坐斗(又叫大斗,宋称栌斗):最下的构件
②斗的组成:
斗耳:斗口两侧的突出部分
斗腰(宋称斗平):斗口下的平直部分
斗底(宋称斗欹):下面的倾斜部分
十八斗:除了大斗以外的斗全是十八斗
宋、清时期斗的名称的对应关系
清             宋
斗 坐斗————————————栌斗
  十八斗———————————交互斗   斗
升 槽升子  没有对应关系   齐心斗
  三才升   散斗
拱:置于斗或升内的短横木。
拱的位置:
翘:由内向外出跳的拱
正心瓜拱(宋称泥道拱):第一层横拱
正心万拱(宋称慢拱):第二层横拱
外拽(里拽)瓜拱(宋称瓜子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
外拽(里拽)万拱(宋称慢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拱。
厢拱(宋称令拱):跳头上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拱。
跳头上置横拱的叫计心造,不置的叫偷心造。拱头一般要卷杀。
拱的卷杀:

昂是斗拱中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有上昂下昂之分。
昂的形式:批竹昂、琴面昂、象鼻昂
(二)斗拱的类别
斗拱按其所处的部位分类,可分为三类:
①柱头科(宋称柱头铺作):坐落于一般柱头部位之上,屋檐之重直接由斗拱传递到柱上
②平身科(宋称补间铺作):坐落在柱间额枋之上,将屋檐之重由斗拱传递到水平额枋,再由额枋传递到其两端的柱头上。
③角科(宋称转角铺作):坐落在角柱柱头之上,将屋顶翼角之重传递到角柱之上。

(三)、斗拱的出跳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
出跳的多少代表等级的大小。
宋称铺作,出跳与铺作的对应关系:
出一跳—四铺作,出二跳—五铺作,出三跳—六铺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
清称跴(踩),跴与出跳的对应关系:
出一跳—三跴,出两跳—五跴,出三跳—七跴
(四)、斗拱的类别
根据部位:
   柱头科—柱头铺作
清代 平身科—补间铺作 宋代
   角科——转角铺作
根据做法(清式)
一斗二升交麻叶与一斗三升斗栱。用于外檐和隔架
翘昂斗拱。常用于外檐
品字斗拱。用于楼房和城楼平座之下或天花藻井四围
隔架科斗拱。用于室内梁、枋空档之间
镏金斗拱。用于外檐。等级最高
(五)、斗拱中的模数
宋代的材分制
清代的斗口制
宋代的材分制宋代 材分(fèn)制:
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
材的高宽比为3∶2

材分八等:
据等级之别而用:一等材6寸x9寸
八等材3寸x4.5寸
柱径大小已被确定:2个足材到3材
即42分…45分之间

五、屋顶

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宋代时起杠杆作用,清代做假昂。

斗:双向开口
(1)常见的主要屋顶形式(五种基本型)
庑殿(宋称四阿顶)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五脊殿,是古代最高等级的屋顶式样。又称四注顶。吴殿
歇山(宋称九脊殿):两坡顶加周围廊,由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共九脊。曹殿、汉殿、转角造、厦两头造
悬山:屋脊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的两坡顶,又称挑山或出山。不厦两头,两山出际。为民居中的主要屋顶形式。在宫殿寺庙中多用于配殿厢房。

硬山: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的两坡顶,多用高出屋面的砖石山墙,墙头作各种变化。
攒尖(宋斗尖):屋面以数条垂脊交于顶部,没有正脊,屋面较陡,常用于面积不大的建筑。
卷棚:基本型中正脊隐匿所形成的派生屋顶形式。
单坡:多用于简单或辅助性的建筑。
平顶:多见于华北、西北、西藏少雨地区。
盔顶多用于礼仪性建筑
(2)屋顶做法
①屋面曲线:
檐口曲线:
檐柱逐间升起形成,汉代檐口呈直线,唐宋升
起成为定制,明清恢复为平直檐口,仅屋角起
翘。
屋面曲线:
利于宣泄雨水和争取阳光,产生柔和秀丽的外
观。唐代曲线平缓,宋以后逐渐变陡。
中国古建筑出檐深远,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规定。清式则例规定;小式房座,以檐檩中至飞檐椽外皮(如无飞檐至老檐椽头外皮)的水平距离为出檐尺寸称为“上檐出”.简称“上出”,内于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称为“出水”。
带斗的大式建筑,其上檐出尺寸是由两部分尺寸组成的.一部分为挑檐桁中至飞檐椽头外皮,这段水平距离通常规定为21斗口。另一部分为斗供]拱挑出尺寸,即正心桁中一挑檐桁中的水平距离。这段尺寸的大小取决于斗拱挑出的尺寸的多少。
屋脊曲线:
汉代已有正脊的升起,唐宋元正脊起翘明显,
明清回复为平直。
屋角:
唐宋时期屋角起翘已成定制,北方屋角起翘较
平,庄重雄浑,南方屋角起翘较陡,活泼轻快。
(3)屋面材料:陶瓦(筒瓦、板瓦)和琉璃瓦。
(4)屋顶装饰:正脊脊饰:鸱尾——兽吻
垂脊和戗脊脊饰:仙人走兽
①正脊
为前后两坡顶相交最高处的屋脊,其做法有大式做法的大脊,小式做法的清水脊、过垄脊、鞍子脊等,具有防水及装饰功能。
大脊的脊件种类和层次较多,一般由盖脊瓦、正脊筒、群色条、压当条、正当沟和正吻组成,正脊位置的木构架是脊桁和扶脊木,为了正脊的稳定,穿过脊筒安置数根脊柱,与扶脊木相连。
因建筑的等级要求不同,脊高和构件的组合处理也有所不同,唐宋建筑正脊一般用瓦条垒砌,两端多有生起。明清建筑则为通直线。琉璃瓦屋面其正脊多采用琉璃脊筒。
②垂脊
为在屋顶与正脊相交且向下垂的屋脊,
如庑殿屋顶正面与侧面相交的屋脊,也称庑殿脊,垂兽位于角梁的端头,歇山、悬山、硬山前后两坡从正吻沿博风下垂的屋脊,也称排山脊。
在垂脊上安装垂脊筒,该筒的纵向肋上留洞用以穿铁丝防止下滑。
垂兽位于正心桁的中心线上,按垂兽位置将垂脊分为兽前、兽后。悬山、硬山兽前一段也称角脊、岔脊,上安置仙人、走兽。
③戗脊
为歇山的四个檐角处斜向屋脊,重檐建筑的下层角檐,在平面上与垂脊成45度角,亦称岔脊、角脊,亦戗兽为界分兽前兽后,兽前安置仙人、走兽
④搏脊
为斜坡屋顶上端与建筑垂直面相交部分的水平脊,重檐屋顶的下层水平脊,亦称围脊,转角安置合角吻或合角兽
⑤过垄脊
在卷棚屋顶的正脊。屋面前后坡相接成弧形曲面,一般做法是用两根脊瓜柱承托两条脊檩,脊檩上安置罗锅椽,此做法也称元宝脊、罗锅脊
清代的斗口制
取平身科大斗开口的大小
一个斗口为10分(比宋计算方便)
第2个回答  2012-11-28
一 柱
(1 )柱的位置
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根据部位可以分为檐柱、中柱、金柱、山柱、角柱等等
(2 )柱的截面形状
圆柱分为直柱和梭柱两种。
还有八角柱,方柱,梅花柱,雕龙柱等不同的柱式。
(3)柱的生起和侧脚
升起:
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曲线,明清少用。(当心间不升起,次间升起2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
侧脚:
宋代建筑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明清已多不用。

二.梁
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依部位有大梁、抱头梁等。
在较大型的建筑物中,梁是放在斗拱上的,斗拱下面才是柱子,而在较 小型的建筑物中,梁直接放置在柱头上。
(1)梁的位置:单步梁、双步梁、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顺梁、扒梁、、角梁
(2)梁的外观:直梁、月梁(虹梁)
(3)梁头式样:挑尖梁头、批竹梁头、蚂蚱梁头
一般用在庑殿顶建筑中,当庑殿建筑采用推山做法时,由于两山向外推出,脊檩要随之加长,那么两端便
三、檩(桁)
与屋脊平行、为安置在梁架间支承椽、屋面板的构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有斗栱之大木用桁,无斗栱之大木用檩
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致:檐檩、金檩
卷棚檩为双数
宋称:梁—栿
   檩—槫(fu)
(1)檩的名称:
檐檩:在檐柱上的是檐檩
挑檐檩:在有斗拱的建筑中,位于挑檐枋上的是挑檐檩
老檐檩:在重檐金柱上的是老檐檩
脊檩:在屋脊上的是脊檩 。在脊檩上安置有断面为六边形的扶脊木。其上安脊桩以固定正脊,其两侧剔椽窝以安脊椽
金檩:在脊檩与檐檩或老檐檩之间的都是金檩,若有多数的金檩(在大式建筑中),则以上中下别之。
挑山檩:在悬山大木结构中,檩(桁)伸出山墙或排山之外的檩。

四、枋
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有额枋、随梁枋、穿插枋、平板枋等
进深方向:随梁枋、穿插枋
面阔方向:如图所示
(1)额枋(宋称阑额)
额枋。早期位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宋称阑额,额枋的断面宽度为高度1/2~2/3,其出头部分多做成霸王拳样式。较多建筑多有两层额枋,上面断面较大的为大额枋、下层较小的为小额枋(宋称由额)。之间填以垫板,位于柱脚处的称地栿。
(2)平板枋(宋称普拍枋)
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
(3)雀替
雀替(宋《营造法式》中称绰幕枋)是置于梁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之间的净跨距离。
雀替随开间的变化而变
长=1/4净开间,但宽度不变
雀替的设计随材料、形式的变化而变
金枋:
在金檩下面平行安置于瓜柱间的枋木称金枋。安置在上金檩下面的称上金枋,安置在下金檩下面
的称为下金枋,在脊檩下面脊瓜柱间的枋称为脊枋。
随梁枋:
在较大型建筑进深方向,两柱间大梁下面紧贴着的为随梁枋。
正心枋:
在清式建筑斗拱的正心拱上,由槽升子承托的枋木
穿插枋:用以辅助连接金柱和檐柱,一般在大式建筑不用

五、椽
椽:指排列在桁檩背上以承托屋面荷载的细木杆件

六、斗拱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支承挑檐檩
联结柱网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抗震
装饰作用
等级标志
模数作用
①斗的位置:
坐斗(又叫大斗,宋称栌斗):最下的构件
②斗的组成:
斗耳:斗口两侧的突出部分
斗腰(宋称斗平):斗口下的平直部分
斗底(宋称斗欹):下面的倾斜部分
十八斗:除了大斗以外的斗全是十八斗
宋、清时期斗的名称的对应关系
清             宋
斗 坐斗————————————栌斗
  十八斗———————————交互斗   斗
升 槽升子  没有对应关系   齐心斗
  三才升   散斗
拱:置于斗或升内的短横木。
拱的位置:
翘:由内向外出跳的拱
正心瓜拱(宋称泥道拱):第一层横拱
正心万拱(宋称慢拱):第二层横拱
外拽(里拽)瓜拱(宋称瓜子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
外拽(里拽)万拱(宋称慢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拱。
厢拱(宋称令拱):跳头上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拱。
跳头上置横拱的叫计心造,不置的叫偷心造。拱头一般要卷杀。
拱的卷杀:

昂是斗拱中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有上昂下昂之分。
昂的形式:批竹昂、琴面昂、象鼻昂
(二)斗拱的类别
斗拱按其所处的部位分类,可分为三类:
①柱头科(宋称柱头铺作):坐落于一般柱头部位之上,屋檐之重直接由斗拱传递到柱上
②平身科(宋称补间铺作):坐落在柱间额枋之上,将屋檐之重由斗拱传递到水平额枋,再由额枋传递到其两端的柱头上。
③角科(宋称转角铺作):坐落在角柱柱头之上,将屋顶翼角之重传递到角柱之上。

(三)、斗拱的出跳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
出跳的多少代表等级的大小。
宋称铺作,出跳与铺作的对应关系:
出一跳—四铺作,出二跳—五铺作,出三跳—六铺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
清称跴(踩),跴与出跳的对应关系:
出一跳—三跴,出两跳—五跴,出三跳—七跴
(四)、斗拱的类别
根据部位:
   柱头科—柱头铺作
清代 平身科—补间铺作 宋代
   角科——转角铺作
根据做法(清式)
一斗二升交麻叶与一斗三升斗栱。用于外檐和隔架
翘昂斗拱。常用于外檐
品字斗拱。用于楼房和城楼平座之下或天花藻井四围
隔架科斗拱。用于室内梁、枋空档之间
镏金斗拱。用于外檐。等级最高
(五)、斗拱中的模数
宋代的材分制
清代的斗口制
宋代的材分制宋代 材分(fèn)制:
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
材的高宽比为3∶2

材分八等:
据等级之别而用:一等材6寸x9寸
八等材3寸x4.5寸
柱径大小已被确定:2个足材到3材
即42分…45分之间

五、屋顶

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宋代时起杠杆作用,清代做假昂。

斗:双向开口
(1)常见的主要屋顶形式(五种基本型)
庑殿(宋称四阿顶)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五脊殿,是古代最高等级的屋顶式样。又称四注顶。吴殿
歇山(宋称九脊殿):两坡顶加周围廊,由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共九脊。曹殿、汉殿、转角造、厦两头造
悬山:屋脊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的两坡顶,又称挑山或出山。不厦两头,两山出际。为民居中的主要屋顶形式。在宫殿寺庙中多用于配殿厢房。

硬山: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的两坡顶,多用高出屋面的砖石山墙,墙头作各种变化。
攒尖(宋斗尖):屋面以数条垂脊交于顶部,没有正脊,屋面较陡,常用于面积不大的建筑。
卷棚:基本型中正脊隐匿所形成的派生屋顶形式。
单坡:多用于简单或辅助性的建筑。
平顶:多见于华北、西北、西藏少雨地区。
盔顶多用于礼仪性建筑
(2)屋顶做法
①屋面曲线:
檐口曲线:
檐柱逐间升起形成,汉代檐口呈直线,唐宋升
起成为定制,明清恢复为平直檐口,仅屋角起
翘。
屋面曲线:
利于宣泄雨水和争取阳光,产生柔和秀丽的外
观。唐代曲线平缓,宋以后逐渐变陡。
中国古建筑出檐深远,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规定。清式则例规定;小式房座,以檐檩中至飞檐椽外皮(如无飞檐至老檐椽头外皮)的水平距离为出檐尺寸称为“上檐出”.简称“上出”,内于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称为“出水”。
带斗的大式建筑,其上檐出尺寸是由两部分尺寸组成的.一部分为挑檐桁中至飞檐椽头外皮,这段水平距离通常规定为21斗口。另一部分为斗供]拱挑出尺寸,即正心桁中一挑檐桁中的水平距离。这段尺寸的大小取决于斗拱挑出的尺寸的多少。
屋脊曲线:
汉代已有正脊的升起,唐宋元正脊起翘明显,
明清回复为平直。
屋角:
唐宋时期屋角起翘已成定制,北方屋角起翘较
平,庄重雄浑,南方屋角起翘较陡,活泼轻快。
(3)屋面材料:陶瓦(筒瓦、板瓦)和琉璃瓦。
(4)屋顶装饰:正脊脊饰:鸱尾——兽吻
垂脊和戗脊脊饰:仙人走兽
①正脊
为前后两坡顶相交最高处的屋脊,其做法有大式做法的大脊,小式做法的清水脊、过垄脊、鞍子脊等,具有防水及装饰功能。
大脊的脊件种类和层次较多,一般由盖脊瓦、正脊筒、群色条、压当条、正当沟和正吻组成,正脊位置的木构架是脊桁和扶脊木,为了正脊的稳定,穿过脊筒安置数根脊柱,与扶脊木相连。
因建筑的等级要求不同,脊高和构件的组合处理也有所不同,唐宋建筑正脊一般用瓦条垒砌,两端多有生起。明清建筑则为通直线。琉璃瓦屋面其正脊多采用琉璃脊筒。
②垂脊
为在屋顶与正脊相交且向下垂的屋脊,
如庑殿屋顶正面与侧面相交的屋脊,也称庑殿脊,垂兽位于角梁的端头,歇山、悬山、硬山前后两坡从正吻沿博风下垂的屋脊,也称排山脊。
在垂脊上安装垂脊筒,该筒的纵向肋上留洞用以穿铁丝防止下滑。
垂兽位于正心桁的中心线上,按垂兽位置将垂脊分为兽前、兽后。悬山、硬山兽前一段也称角脊、岔脊,上安置仙人、走兽。
③戗脊
为歇山的四个檐角处斜向屋脊,重檐建筑的下层角檐,在平面上与垂脊成45度角,亦称岔脊、角脊,亦戗兽为界分兽前兽后,兽前安置仙人、走兽
④搏脊
为斜坡屋顶上端与建筑垂直面相交部分的水平脊,重檐屋顶的下层水平脊,亦称围脊,转角安置合角吻或合角兽
⑤过垄脊
在卷棚屋顶的正脊。屋面前后坡相接成弧形曲面,一般做法是用两根脊瓜柱承托两条脊檩,脊檩上安置罗锅椽,此做法也称元宝脊、罗锅脊
清代的斗口制
取平身科大斗开口的大小
一个斗口为10分(比宋计算方便)追问

可以推荐几本书吗

追答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比例与尺度研究》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