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所说的六个根本烦恼是什么?分别详细解释一下?

如题所述

八万四千个烦恼,也可以浓缩为‘贪、嗔、痴’三种烦恼,也可以浓缩为一个‘痴’字。痴就是不明事理,就是无知。由于愚痴,所以才会有我执;由于执着有我,所以才有了烦恼和造恶业;由于造恶业,所以才会受“生、老、病、死”的果报。下面我们引用《百法明门论》的说法,来谈谈烦恼的种类: 1、根本烦恼: (1)贪(爱)—— 外贪——对男女身份和五尘境界,心生贪着; 内外贪——于他于己,起贪染心; 遍一切处——于所有外境,心生爱着。 (2)嗔(憎恨): 非理嗔——没有外来的恼乱,而自己憎恨;顺理嗔——受其他事物恼乱,产生憎恨;诤论嗔——争论是非,而起憎恨。 (3)痴: 俱生无明——与生俱来的无知;分别无明——成长过程中才污染和学习的无知。 (4)慢——㤭慢:一、于劣计已胜——轻视不如我自己的人,认为我胜过他们很多;二、于等计已等——对于和我自己差不多的人,认为我又何必恭敬他呢? 慢过慢——于胜计已胜——对于胜过我的人,反而说我胜他多多,像‘夜郎自大’一般。 我慢——执著色身为‘我’,其余事物为我所有,而起傲慢; 增上慢——没有证得圣人的境界和神通智慧,而妄说自己已经证得; 卑劣慢——1、某人胜过我很多,我却认为只不过输他一点点罢了;2、自甘卑劣、自暴自弃; 邪慢——自己没有道德,却认为自己的修养很好而且轻视圣贤,认为圣贤的道德只不过如此,何必恭敬礼拜他们? (5)疑——疑自——怀疑自己的潜能和能力;疑师——怀疑老师是否真的有学问;疑法——怀疑所学的法门是否真实,是否有用。 (6)不正见——身见——执著身体是我;边见——1,断见——以为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2、常见——以为人死了以后,还是为人;畜生死后,还是畜生;富人死了还是富人;穷人死了还是穷人。邪见——诽谤没有善恶果报,认为没有圣人;见取见——自己证得了不究竟的境界,却以为是证到圣人究竟的果位。禁取见——执着无益的苦行。 2、随烦恼:随‘根本烦恼’而产生的烦恼。 (1)大随烦恼——以下烦心会同时生起,而且会产生不善和无善无恶的行为。 不信——不信因果和圣贤, 懈怠——不努力断恶修善, 放逸——放荡纵逸, 昏沉——神志昏沉,常爱睡眠, 掉举——境界不动,而心中杂念纷飞, 失正爱——又名‘失正念’——忘记受持禅定、智慧和善法, 不正知——邪见人心, 不知正法散乱——心中随境界的改变而乱动。 (2)中随烦恼——下面两种烦恼有时会同时生起,而且会引发一切邪恶行为。 无惭——不尊重自己的人格和潜能,没有羞耻心,敢作恶事。 无愧——做恶事不怕对不起别人,或者做了坏事不敢坦白承认。 (3)小随烦恼——这十种烦恼都会各别生起,而行相粗猛,并且都发生在意识(第六识)里。 忿——遇到逆境,心里气愤不平。 恨——逆境过后,结怨在心,怀恨不已。 覆——隐藏自己所作的过失和罪恶。 恼——侵犯其他众生和事物。 诳——虚伪不实,欺骗别人。 谄媚——奉承巴结别人。 憍——恃着自己的品德、才能、健壮、富贵、善行、美貌等等而骄傲。 害——损伤扰乱众生的意念。 嫉——嫉妒别人的德行、学问、名利、才能、品貌等。 悭——吝惜自己的财物和学识,不肯施舍或教给别人。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28
贪、嗔、痴、慢、疑、不正见(邪见),这是六个根本烦恼。其他的烦恼由这六个烦恼引发,名随烦恼。也就是说,如果能消除这六个根本烦恼,其它的烦恼也就都不会存在。
这六个根本烦恼是六种错误的习性,其贪性会使人在物欲中不择手段的去谋求获得时的快乐,同时也承受着无尽的痛苦(苦多乐少)贪心无尽苦无尽,轮回换位圆贪心,莫言福大皆都有,前世不付焉有今。嗔是嗔恨,当贪心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对阻挡者产生嗔怒怨恨将其视为仇敌,甚至心生杀戮,造下杀生之业(杀人终究杀己)嗔心不灭难平安,怒气伤人害自身,仇视越浓越难通,身心如同在火坑。痴是愚痴(愚者不通,痴者不明)往大处说对宇宙真理不明了不通达,往小处说对人情事理亦是不明了不通达,(如低级动物一样除了吃喝拉撒睡什么都不知道)愚痴不破难解脱,众生皆被愚迷惑,随性妄为多造孽,恶业堆积比山多。慢是傲慢,慢心是由比量所生,因某方面强于别人而生傲慢,其不知傲慢起处福不增,慢人失礼人气空,寂寞孤独由此生,堕落总从慢中生。疑是疑惑(不信任)俗话说:诚信是成人之本。人之多疑必导致互不信任而难于聚合成形。不正见就是邪知邪见(不明真理真相妄加猜测胡乱执着,以狭隘自私之知见妄为于真理——愚痴的副产品)这个世界上的邪知邪见太多了真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啊。

佛法就是断除烦恼的,如果能断除烦恼,就能解脱生死轮回,也就是所谓的无余涅槃。佛法如何断烦恼呢?方法就是六波罗蜜,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密、精进波罗蜜、持戒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正好对治六个根本烦恼。
在这六个根本烦恼中,以贪、嗔、痴,最为严重,佛法称之为“三毒”。对治贪、嗔、痴,就是以戒对治贪,以定对治嗔,以慧对治痴。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成佛真妙法,破烦亦如是。
第2个回答  2012-11-28
生老病死爱恨别离
六根: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据有部之说,前刹那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然前五识除依意根之外,另有特定之根为其所依(别依);意识则仅依意根,并无其他特定之根。瑜伽行派等则由唯识义上说六根,主张六根、六境均为内识所变。又六根可视为我人之身心全体,
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嗔,贪与嗔,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嗔、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第3个回答  2012-11-28
是八个吧,生老病死,爱别离,憎怨恨,求不得,五阴炽盛。
人生第一苦——生苦。佛说,现实世界是痛苦的,我们生活在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生生死死,何时尽? 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着。所以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就是大声的哭泣。

老苦。佛说,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丽的想念都将削隐于日渐深刻的皱纹。
活的同时,已经死了。人得本体随时都是在新生和死去。相对与昨天来说你已经老了,生息代谢的变化人怎么能控制呢?

病苦。佛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颠沛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有谁能保证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之苦。

死之苦。佛说,死亡也许并无所谓痛苦,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开始,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但死时的留恋是痛苦的。

爱别离苦。佛说,爱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现,爱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统一,爱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统一。但爱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憎怨恨会苦。佛说,当爱不能弥合时,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怨恨,所有外在的怨恨都会被反弹而伤及自己,所有内在的怨恨都会伤及别人。贪恋、私欲为痛苦之源。

求不得苦。佛说,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欲望就象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痛苦。追求着痛苦着,同时也在失去着。

五阴炽盛苦。佛说,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
第4个回答  2012-11-28
佛家所谓的六根也叫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合为六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