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故事古代探险家

如题所述



徐霞客二十八岁时,来温州爬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雁荡山山顶上有一个大湖,于是他决定爬上山顶去看一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他看到山脊笔直,无路可走。怎么会有湖呢?然而,徐霞客仍然不肯放弃,继续向一个大悬崖走去。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平台。他用一条长长的布带把它绑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起布带挂在空空的尸体上。当他到达小平台时,他发现下面的桶太深了,下不去。他不得不抓住布带,蹬向悬崖,然后吃力地爬起来,准备爬回山顶。爬,爬,皮带断了。幸好他敏捷地抓住了一块凸出的岩石,否则他早就掉进深渊,被打碎了。徐霞客绑好断带,艰难地往上爬,终于爬到了悬崖顶上。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上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齐腰深,他看不到爬山的路。徐霞客不怕。他靠在一根铁棒上探路。到了半山腰,山变得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部分最难攀登。道路结冰了,又陡又滑。如果你踩上去,你会滑下来。徐霞客用铁棒在冰上打了一个洞。踩着坑,一步一步慢慢爬,终于爬上去了。山上的和尚看到他非常惊讶,因为他们已经被大雪困在山上几个月了。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路:王峰百丈险梯、白云石千崖、熊吉山、龙脊接笋。到了王峰,已经是日落时分,他找不到下山的路了。他用手抓住爬山虎的刺,然后“摔倒”了。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史山山顶垂下峡谷。徐霞客的神奇游记,真的可以证明他是个老人。


经过一天的跋涉,徐霞客不管多累,不管住在哪里,都坚持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他的游记有240多万字,可惜大部分都是零散的。留下的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后人编成了一本书。这本书40多万字,是一部集科学与文学于一体的伟大“好书”。


徐霞客此行不仅仅是为了寻找新奇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探索自然的奥秘,发现其规律。例如,他对江西和福建宁阳的河流流量的调查就是一例。醴陵和马岭分别是江西和宁阳的发源地。两条山脊的高度大致相等,但两条溪流入海的流量却大相径庭。江西长,宁阳短在西部。徐霞客调查后发现,宁阳溪的水流比江西的要快。“行程越逼,人流越急”,即距离越短,人流越急。这个著名的地理结论是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的。他对山、水、地质、地貌的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探索了许多河流的源头,如广西的左右河、潇河和滨河、湘江的支流、云南河和长江,其中长江是最深的。浩浩荡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的发源地一直是个谜。战国时期的地理书《龚宇》说“岷江为河之源”,后来的书都是这么用的。徐霞客对此表示怀疑。带着“北有三秦,南有五岭,西有石门金沙”的疑问,他发现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1000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源头。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没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但是,他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找到了长江的源头。在他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发现。直到1978年,中国才派出一支探险队去证实这一点


徐霞客也是世界石灰岩地貌科学研究的先驱。石灰岩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对各地的石灰岩地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记录和研究。他还考察了100多个石灰岩洞。在湘南的九嶷山,他听说有一只会飞的龙岩,于是他请当地的和尚明宗带领他,拿着火把去调查。龙飞山是一个曲折的巨大洞穴。山洞里有洞,里面全是坑和水。走路很困难。徐霞客并不在意这些,而是深入其中。他不在乎他的鞋子会不会跑掉。明宗几次劝他回去,但他都不听。直到火炬快燃尽,他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他没有任何仪器,全靠目测,但他的调查大多很科学。如桂林七星岩十五洞的记载,与当今地理研究者的实地调查结果大体一致。徐霞客死后一百多年,欧洲人开始调查石灰岩地貌。徐霞客是世界上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家。


徐霞客对地理科学做出了很多贡献。除此之外,他还研究了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对气候变化、植物因地形高低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研究。此外,他还生动地描述和记录了农业、手工业和交通的情况,名胜古迹的演变,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他的这本书很精彩,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都可以说是优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后一次旅行是在1636年,当时他51岁。这一次主要是游历中国的西南地区,到达中缅边境的腾越,于1640年回到家乡。他到家后不久就生病了。生病期间,他还查看了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拿着两块石头。


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敢于攀登科学事业高峰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