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理论作用机制

如题所述

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在行动前对自己完成任务能力的主观评价,对行为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它影响着人们行为选择。面对新任务,人们会评估其价值,只有认为有价值且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任务,才会付诸行动。例如,高考填报志愿时,学生若认为清华大学录取概率低,会选择更易录取的学校。


自我效能感还影响行为方式。人们倾向于选择最有可能成功的行动方式。习惯性行为方式往往源于其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在行动中,个体会根据反馈调整自我效能感,从而调整目标和方式。


在面对困难时,自我效能感决定着坚持度和努力程度。习得性无助现象就揭示了这一点。当个体经历多次失败后,自我效能感下降,导致面对类似困难时放弃。比如,一个数学能力低的学生,可能轻易放弃解决难题,而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则会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最后,自我效能感对情绪状态有显著影响。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预期成功时,情绪积极,更有动力。在学习中,能力强往往伴随着浓厚的兴趣,形成正向循环。这样的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更积极主动,形成正面预期,遇到问题时也保持乐观,较少产生焦虑。




扩展资料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在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自我效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动机心理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