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复习,总结的方法时间长了会遗忘,要不要记下来呢?该怎么记

如题.前面复习过得有很多巧妙地思路等等渐渐忘了,但教辅和印发材料里都有很多总结,只需把各个知识点\好题都标注出来,定期去看?

还是应该把所有的知识点再加上做题产生的思路都做成笔记?(这样做时间会花挺多,而且各个知识点思路等等有时一闪而过怎样才能使笔记不乱呢?)

该怎么做才能高效合理的记住提高呢?

1.抓纲务本,落实教材
考前复习,由于任务重,时间紧,但绝不可因此而脱离教材。相反,要紧扣大纲,抓住教材,在总体上把握教材,明确每一章、节的知识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多年来,一些学校在总复习中抛开课本,在大量的复习资料中钻来钻去,试图通过多做,反复做来达到“覆盖”高考考点的目的,因此高三学生都要做大量的习题,教师和学生都埋没在题海中,以期高考有个好成绩,课本似乎成了多余的东西,并将其弃之高搁。结果是极大地加重了师生的负但。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减轻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高考数学命题组做了大量艰苦的导向性工作,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是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公式定理的证明作为高考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略加修改、变形后作为高考题目;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通过合理组合作为高考题的。如果说偶然从教材中找1-2道题作为高考试题可视为猎奇,不足为道的话,那么连续多年的高考数学试题每年都有许多题目源于教材,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已再清楚不过了!最近几年,高考打破了以往的格局,真正展现了课本的魅力,也为今后复习指明了方向,只有讲好、用好课本,发挥教材优势,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教材,针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和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落实上,切忌不刻意追求复习资料中的偏题、怪题和一些解题技巧过强的难题。高考的首轮复习必须真正回到课本中去,回到基础中去,引导学生理清知识发生的本原,帮助学生构建起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网络,并且在复习中必须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不好高骛远,在毫不吝惜地删除某些复习资料中的偏题、怪题的同时,以课本中的问题为素材,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地加以推敲、延伸或适当变形,形成典型例题,借助于启发式教学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纵向挖掘,横向延伸,达到优化认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2.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
众所周知,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其主要表现在对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不够,教学中教师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以便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然而恰恰相反,因为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学中没有充分表现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使思维水平处于较低的层次。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从而造成失误。我们一直强调抓基础,但总是抓得不实,总是对其不放心。其实近几年来高考命题趋势事实已明确告诉我们:高三的复习,既要系统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强化三基,不要在知识的非本质的细枝末节上纠缠,避免过分关注偏题、怪题。事实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高考数学试题考查的重点。选择题,填空题以及解答题中的基本常规题已达整份试卷的80%左右,特别是选择题、填空题主要是考查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运算能力,但其命题的叙述或选择题往往具有迷惑性,有的选择题就是学生中常见的错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失误。事实上,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更高、更严了,因此只有基础扎实的考生才能对题目做出正确地判断。另一方面,由于试题量数大,因此解题速度慢的考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又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落实的同时也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追求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是数学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因为基本的教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会有知识网络的融会贯通,思想方法的丰富多彩,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3.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不仅紧扣教材,而且还十分讲究数学思想和方法。这类问题,一般较灵活,技巧性较强,解法也多样。这就要求考生找出最佳解法,以达到准确解题和争取时间的目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具体的数学内容之中,缺乏对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在高考前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而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首先要有意识地把教学过程视为数学思维活动过程,解题教学要培养交互性,充分调动和展示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要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因势利导,克服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解题之后更要注意反思和总结,是怎样发挥数学能力来指导解题的,使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其次,复习备考应重视“过程”,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要打破数学内部的学科界限,加强综合解题能力的培养,将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像语文的作文写作那样,细水长流,融入平时的教学和复习的每一个环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建模能力。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中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考生在高考中才能灵活的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25
 一、记“纲”。老师讲课时,往往是边讲边将要讲授的提纲写在黑板上,这些“纲”是课堂内容的主线,它包含了课堂结构主线和要点,这对我们理解掌握新课内容和复习都很有作用,尤其在复习课中,“纲”就更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例如,学习复数的概念时,复数包括虚数和实数,虚数包括纯虚数和非纯虚数,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等等。记住这些书中没有的“纲”,对于解一些关于复数概念的题目就很轻松。
  二、记“异”。“异”指的是重要而书本上没有直接写出的内容,这对帮我们扩大知识范围和发展思维大有益处。例如,我们在学习函数定义域、值域这部分内容时,就在课堂笔记中记下了这样的一个“异”,求函数定义域主要考虑:一是分母不为零;二是偶数次根式的被开方数非负;三是不同函数本身的定义域;四是实际问题定义域从实际去考虑。这些知识点显然书本上没有,却对解题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三、 记“疑”。“疑”包括课堂上没听懂的知识点和对一些问题的质疑,我们将它记下来,课后及时问老师或与同学研究。如果不及时记下来,过后很可能会遗忘,时间一长知识的漏洞也会越来越多。
  四、 记“法”。记“法”就是记下老师所讲的解题技巧、方法、规律思路和应引起注意的地方,记“法”是记课堂笔记时最容易疏忽的,却又是最重要的。记“法”不仅要记,还要对“法”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例如,高中数学的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类比推理等思想方法都很重要。
  学生们如果学会了作数学课堂笔记的“纲、异、疑、法”四字决,不仅会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也会使能力得以培养。
第2个回答  2012-11-25
这位同学,我建议你在做题过程中将一些经典的题记录在笔记本上,并将你总结的结论写在旁边,这样以后就能一目了然,并且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看看,将笔记本按题型分类,在记录时留下一定的空间,供你下次抄其他题使用,教辅和印发材料的很多总结不要去死记硬背,要根据题进行理解,这样更容易巩固。祝你学习进步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1-26
你好,我是在衡水教育模式下出来的学生,我讲一下我们的模式,1,我们每个人会有一个错题本用来整理自己经常出错的知识点,写上自己的思路,以后复习的时候用,
2,我们老师曾经会找出一些经典的方法较好的题,开始发一张答题纸在60分钟内做完,过两三天后在发一张答题纸做同样的题50分钟内做完,,如此两三次,会有极好的效果,记忆会更加深刻。
3.多做题,做各地的模拟题和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一些思路方法较经典的题上做出记号。保留试卷,定期复习重做一遍,临近高考再看看,思路会逐渐清晰。
记住不懂一定要问老师,数学一定要多做题的,题做多了会加快做题的速度自然分就高了。思路会慢慢清晰的。暂时想到的就这些,有需要再提问,我QQ2667500647,可以继续交流。谢谢
第4个回答  2012-11-28
只有自己的思路才不会忘,建议抓住典型题来详细记录,把答案和自己的思路用不同颜色的笔来记录,定期查看,再有思维发散或者融会贯通再补充,应该一边写一边思考,不要完全照抄答案,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笔记,一种类型的题记一两道就可以了,效率效果都有了,加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