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如题所述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年就明确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这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创新并不神秘。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放手让学生创造的胆量,“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仍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重新创造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创新意识,依靠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应少用陈述式的语言,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多用“想一想”、“试一试”这种语言,变“注入式”为“启发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动脑、动手,起到加工知识,自我增长知识的作用,达到激化创新思想,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曾观摩过一堂地理课,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国西部大开发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水,请向怎样解决?学生纷纷各抒已见,有的说人工降雨;有的说把天山、祁连山等地的冰川融化;更有大胆的设想:用核武器把喜马拉雅山脉炸一个大口子,订印度洋上的湿润气流长驱直入我国的大西北!一个个创新的设想在迸发出智慧的为花,谁能说今天的异想天开在明天不会成现实?信息时代呼唤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此为契机,奏响创新的主旋律,培养一代又一代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课外活动

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运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外活动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放下肩头沉重的书包,轻轻松松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如主办知识讲座、竞赛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和服务活动及各种兴趣、特长、学科小组活动,举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及小论文比赛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具有趣味性、自主性、灵活性等特点,正确加以运用,对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拓学生视野,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我校在开展课外活动方面走出一条成功之路,他们突破45分钟的课堂“灌输”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开展丰多彩的举小组活动,多渠道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深长和社区评价等途径,发掘学生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特殊能力或潜能,积极领导学生科学性发展。全校20个兴趣小组,学生参与率达90%。每年都有一大批“四小”作品在市、地、省甚至全国获奖,学科奥赛也成绩斐然。地理兴趣小组制作的“三球仪”获全国一等奖,数学兴趣小组谷冲同学获全国数学奥赛一等奖,生物兴趣小组长每年生物奥赛成绩均位列全省前列。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儿童生活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为人的启蒙教育和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关系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方面利益,因为下一代的成长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了,对于孩子的学业,家长们关注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对了孩子的前途,家长更是倍加关切,望子成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别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成了一句“至理名言”,重重地压在众多独生子女家长的心头,并悄然融化在他们的血液中。于是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双休日”。可要问一问21世界究竞应该让孩子具备哪些能力,家长恐怕就难以回答清楚了。有这样一个故事,生物课上老师告诉学生,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把一条蚯蚓切成两段,会变成两条蚯蚓。于是,一女孩就挖来一条蚯蚓养在家里观察,可女孩的妈妈不问青红皂白就给了女孩一个耳光,并且把蚯蚓扔了。试问,在这样家庭环境中,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吗?作为家长一定要不断努力提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努力创造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充分理解、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把孩子作为一个天生的学习者的权利还给孩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孩子能够自主地去学习,尽情地去创新。

四、社会教育

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要充分发挥少年宫、少年之家、业余体校、青少年科技活动辅导站、儿童图书馆等校外教育机构及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体的作用,利用它们的灵活性、多样性、生动性、容易青少年所接受等特点,为培养年轻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许多电视台和报刊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如中央电视台的少儿节目以及《星星擂台》、《开心词典》、《幸运52》、《梦想剧场》、《神州大舞台》、《正大综艺》、《第二起跑线》、《挑战主持人》等等,就激发了许多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兴趣,迸发出了许多创新火花,不仅为社会实际需要解决了一些问题,也锻炼了孩子的实践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0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像我们锻炼手臂的肌肉力量一样,要想使手臂变得强壮,就要让它去做大量辛苦的劳动或进行强化训练,否则,它将变得虚弱。同样的道理,要想使你的思维变得发达,就必须勤于思考、多用脑,即主动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一般人对自己思维素质的优劣和思考能力的强弱往往不大注意,大都只是自发地、本能地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一个人想问题想错了,如果你批评他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不够,或者批评他粗枝大叶,忽略了某一情况,他都可能会虚心地接受。但要是你批评他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对,或者批评他思考能力不强,他一般是很难接受的,甚至还会很反感,很生气,认为你是在打击他。人们常常会注意到自己的记忆力好不好,如果感到不好,就会主动想办法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记忆力。然而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思考能力。人们往往只是听其自然地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在一些人看来,通过日常的思考活动和学习各门科学知识,自然就能学到思考方法,掌握思考方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然会获得的副产物。一个人文化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越丰富,自然就越善于运用思考方法,思考能力就越强,因此没有必要再专门学习思考方法。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例,1939年,前身为爱迪生实验室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发现,尽管公司目前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但新发明、新发现、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新专利的申请却大大少于爱迪生实验室时代,这不能不引起公司决策层的重视。经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这些大学生尽管学业成绩非常出色,但在学校时都没有学过怎样进行创新思维。对怎样提出创见、怎样从事创造发明的知识和方法了解的很少,更缺乏这方面的实际经验和切身体会,因此造成他们的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只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干一些机械性、模仿性的技术工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