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 我们持什么态度

对于 现在 中西方 文化的差异
我们 该持 什么态度呢 ? 为什么要持这种态度 ?
帮帮忙 详细点哈 我现在就要 非常 感谢哈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从思维方式上看。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和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观察与思考这种实证分析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便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与直观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老子首创的体道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规范的印证。由于中国历史上缺乏实证科学的探索,再加上受封建保守思想的束缚,四大发明的伟大成果发展缓慢,甚至一度止步不前。

2.从价值取向看。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因此不习惯关心帮助他人,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

中国古代把并排者之争叫做竞,把对面者之争叫做争。后来人们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即比赛着夺取的意思。但在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不好的事情,而提倡忍让,缺少对公平竞争的尊重和向往。儒家学说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等级程序。道家学说强调的是无为不争。!儒道互补再加上皇权的愚昧与残酷,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比较缺少竞争的观念,强调群体和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在集体中一人取得成就被视为集体的成就,集体感到光荣。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关怀是一种美德,但是个人竞争拼搏意识不强,存在着一种依赖性。

3.从伦理道德上看。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子女一旦结婚,经济上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亲属关系比较疏远。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中是行不通的。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担心创新危险。行言立事总要瞻前顾后,权衡左右,喜好事事而安,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对待家庭喜欢大家团聚,老人帮助照看儿孙以备养老送终,家庭成员互相依赖,互相帮助,虽然密切了亲情关系,但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的养成。

4.从行为规范上看。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国人重义重情。在西方社会由于强调以个***利为基准,以追求私利为目标,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法律既可以保护个人的权利,也可以制裁***的侵犯。因此,西方国家法治的发展是与人的权利价值观有密切关系的。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当成最高准则。儒家强调不能驱义逐利。由于自古以来主要靠道义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维系社会,而不是靠法律约束,因此!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5.从社会关系上看。西方人平等意识比较强;中国人等级观念比较强。西方的平等意识强调个人竞争之上的平等,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又能充分尊重他人。很少人以自己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的贫寒出身为耻。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中国人的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比较强,家长制、一言堂封建主义的特权思想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党内民主生活的正常进行。

融合中西方文化建设和谐社会

中西方文化各有优长,可借鉴融合的方面甚多,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吸收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建设中国和谐社会。

1.扬弃传统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创造力。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习惯于用整体思辩的方法认识事物和世界。这不能否定其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传统的思辩哲学也有些非科学的成分。我们在保留从整体性上观察事物等长处的同时,要积极吸收西方层面分析、实证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思维的科学方法,把整体性和实践的感悟性与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相结合,用来发展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界、个人与社会等关系。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要纠正传统哲学文化重协调轻发展的偏向,用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要纠正传统思维方式中重综合轻分析,重历史方法轻逻辑方法,重定性研究轻定量研究和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等偏向。科学研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为科学决策服务。在文化教育方式方面,要改变重继承轻批判,重沿袭轻创新的传统,实事求是地对待文化遗产,积极推动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的新发展。

2.扬弃传统的价值取向,把重个人竞争和关心集体相结合,提高市场竞争力。中国由于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资源依赖症、社会依赖症、单位依赖症、国家依赖症问题还相当突出,缺乏自强不息,实现自我价值的奋斗精神。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改变这种状态,有必要把西方勇于竞争的意识吸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来。倡导竞争意识与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两者可以有机地统一起来。西方人强调个人竞争,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提高。但是个人是社会的产物,离不开群体这个空间,!损害了群体利益,个人利益也难以得到保证。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已经发展到国家之间、地域之间、群体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在世界市场上取得竞争的胜利,必须形成核心竞争力。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中国文化倡导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倡导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这种美德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形成稳定社会、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

3.扬弃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把重创新精神和谦虚谨慎结合起来,提高独立自主的思想人格。中国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道家、儒家和佛家文化交织在一起。其中有许多优秀之处需要发扬。但伦理道德的中庸思想对人的负面影响是相当深的。民族心理上的保守性、迟滞性的形成诸如三思而后行,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意识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阻碍了人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压抑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西方文化由于受几百年商品经济、自由贸易、开拓海外市场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竞争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招商引资案例告诉我们,过度的谦虚往往会失去引资机会。这就告诉我们,发展市场经济,首先要树立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参与市场竞争时,要善于肯定自我,宣传自我。谦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体现出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体现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4扬弃传统的行为规范,破除等级观念,把重法与重德结合起来,提高依法办事的水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一方面确立了森严的君臣父子、大夫庶人等级制度的道德约章;另一方面用道义规范人们的行为。让人们为了义和情可以舍去利。从经济原因考察,这是由中国悠久的自然经济关系所形成的家族观念、宗法观念的反映。而西方文化的重法重利是由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经营者的利益必须靠法治和契约关系才能得以保证。因此只要搞市场经济就必然要重法重利。利与义的中西文化观也有相融之处。因为只重利不讲义就会造成为了追逐个人私利而不讲诚信,甚至损害契约关系,违背等价交换原则。只有把重利与讲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遵循经济法则,提高执法的自觉性。

5.构建先进的中国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保障。当前中国正在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吸收中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文化内涵应该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全社会树立符合道德规范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我们要在全球文化大融汇、大撞击中,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坚持建设和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在纷至沓来的各种文化思潮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落后、腐朽、有害的文化,积极吸收先进、科学、有益的文化,不断地繁荣民族文化,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掘和构建做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金印.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武警学院学报。2003,19(2)

2 谢亚平.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思维表达方式.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5(2)

3 成中英.全球化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6)

4 任洪舜.从冲突走向和谐:东西方文化的未来选择.济南大学学报.2004,14(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17
借鉴西方 融合东方 中西合并
第2个回答  2008-04-06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