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电路得问题~~急~~周4要哦~

1家庭电路各部分组成部分的作用 2试电笔得结构及工作原理 3家庭电路得两种触电类型 4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险 5电路的三种状态 6生活中有那些危险的用电情况 7要想安全用电应注意那些问题 8触电急救措施 9 高压触电实例 10高压触电的类型及原理 11 家庭触电的实例 12生活中触电的类型及原理 13安全用电措施 14 雷电成因 15雷电的危害 16防止雷电 会那个给题号··谢谢··啊 ~~~

1家庭电路各部分组成部分的作用http://www.k12zy.com/word/22/29/222915.htm
2试电笔得结构及工作原理成螺丝刀状.检验电路通电是否良好的工具,电笔的原理是电流流过电笔中的稀有气体,就会发出有颜色的光。测电时要用手摸电笔尾部,因为这样才能形成电路,电流从电笔一端流入,经过稀有气体,到达尾部,然后电流经过人体流到地下。如果不碰,那么电流就没法从电笔直接流到下了。当然,这个电流是很小的,不会造成伤害,稀有气体电阻是很大的。

如何正确使用试电笔?

试电笔简称电笔,是用来检查测量低压导体和电气设备外壳是否带电的一种常用工具。试电笔常做成钢笔式结构或小型螺丝刀结构。它的前端是金属探头,后部塑料外壳内装有氖泡、安全电阻和弹簧,笔尾端有金属端盖或钢笔型金属挂鼻,作为使用时手必须触及的金属部分。

普通试电笔测量电压范围在60—500伏之间,于60伏时试电笔的氖泡可能不会发光,高于500伏不能用普通试电笔来测量,否则容易造成人身触电。

当试电笔的笔尖触及带电体时,带电体上的电压经试电笔的笔尖(金属体)、氖泡、安全电阻、弹簧及笔尾端的金属体,再经过人体接入大地形成回路。若带电体与大地之间的电压超过60伏,试电笔中的氖泡便会发光,指示被测带电体有电。

使用试电笔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使用试电笔之前,首先要检查试电笔里有无安全电阻,再直观检查试电笔是否有损坏,有无受潮或进水,检查合格后才能使用。

(2)使用试电笔时,不能用手触及试电笔前端的金属探头,这样做会造成人身触电事故。

(3)使用试电笔时,一定要用手触及试电笔尾端的金属部分,否则,因带电体、试电笔、人体与大地没有形成回路,试电笔中的氖泡不会发光,造成误判,认为带电体不带电,这是十分危险的。

(4)在测量电气设备是否带电之前,先要找一个已知电源测一测试电笔的氖泡能否正常发光,能正常发光,才能使用。

(5)在明亮的光线下测试带电体时,应特别注意氖泡是否真的发光(或不发光),必要时可用另一只手遮挡光线仔细判别。千万不要造成误判,将氖泡发光判断为不发光,而将有电判断为无电。

电笔与化学
电笔

电工的必需品,用于测量物体是否有电的一种笔。电笔的外型有的象钢笔、有的象圆珠笔、还有的象螺丝刀。不管外型如何其构造原理基本相同:其外壳多为塑料绝缘体,里面由金属导体、小灯泡和电阻丝组成。小灯泡中充有一种无色惰性气体(氖气)在电场激发下能产生透射力很强的红光,当物体带电时,用电笔测试氖泡发红,否则氖泡不亮。
3家庭电路得两种触电类型 那些图显示不出来.但是那网站.你可以点下去看看.都是教你如果安全用点.好多种.

①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人接触了火线与零线或火线与大地。

用演示板I演示上述两种触电情况。

(i)人误与火线接触的原因。

a.火线的绝缘皮破坏,其裸露处直接接触了人体,或接触了其他导体,间接接触了人体。

b.潮湿的空气导电、不纯的水导电——湿手触开关或浴室触电。

c.电器外壳未按要求接地,其内部火线外皮破坏接触了外壳。

d.零线与前面接地部分断开以后,与电器连接的原零线部分通过电器与火线连通转化成了火线。

用演示板2演示:如右图,把插头A插在插座上,改变A的插法,用测电笔测试,使B在火线上。

闭合S,用测电笔测试,触B时,氖泡发光,测C时,氖泡不发光。

打开S,再用测电笔触C点,氖泡发光。

(ii)人自以为与大地绝缘却实际与地连通的原因。

a.人站在绝缘物体上,却用手扶墙或其他接地导体或站在地上的人扶他。

b.人站在木桌、木椅上,而木桌、木椅却因潮湿等原因转化成为导体。

(iii)避免家庭电路中触电的注意事项。

a.开关接在火线上,避免打开开关时使零线与接地点断开。

b.安装螺口灯的灯口时,火线接中心、零线接外皮。

c.室内电线不要与其他金属导体接触,不在电线上晾衣物、挂物品。电线有老化与破损时,要及时修复。

d.电器该接地的地方一定要按要求接地。

e.不用湿手扳开关、换灯泡,插、拔插头。

f.不站在潮湿的桌椅上接触火线。

g.接触电线前,先把总电闸打开,在不得不带电操作时,要注意与地绝缘,先用测电笔检测接触处是否与火线连通,并尽可能单手操作。

(ii)小练习。

给出右图:

问:甲、乙二灯连接的是否正确?(甲错,乙对。因甲灯在开关打开后,处于火线上)

参考资料:http://www.pkuschool.com/teacher/details.asp?TopicAbb=design&FileName=c203wls287t01.htm

后边的还在补充中。。。请耐心等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