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审题?详细一点!

如题所述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17
、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2.倾向揣摩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示例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贬斥之情溢于言表,显然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如不顾材料的倾向性而提炼“攻关不怕难”、“坚持就能成功”之类的观点,就有跑题之嫌。
  3.互补完善法
  示例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而各种方法也并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效果则更佳。
  4.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5.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由于材料作文加重了考生的审题能力,如果没有充分的把握是很容易跑题的,所以应该充分的把握,上面就是一些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审题,就很容易的理解题意确立主题了。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10
下面再来谈谈审题的策略。所谓“审题”,就是搞清楚话题(或命题)作文的各种限制条件。在高考作文中,审题是至关重要的。审题准了,文章写起来就紧扣话题,不枝不蔓;审题不准,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跑题”现象。每年的高考,总会出现一些“跑题”的作文,这是因为考生不重视审题的结果。

在审题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读懂材料。高考作文题在提供话题之前,往往先给一段与话题有关的材料。2005年各地高考的16份试卷,除了辽宁、天津和江西只提供话题(或标题)外,其余的或多或少都有材料。弄明白这些材料的语言文字,这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这离“读懂”还有一些距离。了解这些材料的用意,这才是“读懂”的要求。如2005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材料里介绍了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同别人的一段对话,对话的主要内容是成功的秘诀是要露丑,不藏拙。引用这个材料的用意是什么?你如果认为它是在探讨成功的奥秘,把着眼点放在对话的内容方面,那就没有“读懂”。其实,这里引用这则材料,并不看重它的对话内容,而是取其对话的形式,是作为话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一个佐证的。了解了这一点,你在写这篇高考作文时,就应该尽量避开对话的内容,而把着眼点放在对话形式的探讨上。

其次,要抓住重点。有的话题材料看起来比较长,但真正对写作有启发作用的只是一两句话。所谓抓住重点,就是要找出这关键的一两句话来。如2005年全国Ⅱ卷的作文题,材料中引用了工厂角落里的几块锈铁锭之间关于位置与价值的对话之后,又加上了这一句:“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这是很关键的一句话,即所谓“重点”。写作时必须紧扣这一点。

再次,要确定范围。有的高考作文题不仅提供话题,而且对写作的范围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因此,在审题时,必须借此把写作的范围确定下来。如2005年北京卷的作文题,要求以“说‘安’”为题材来写议论文,并且对“安”所涉及的范围作了提示(“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这也就告诉我们,“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都可以是本文写作涉及的范围。你可以兼写以上各个方面,也可以只写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第四,要弄清关系。对关系型的话题,要弄清楚组成话题的词或短语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既兼顾各方又突出重点。如2005年全国Ⅲ卷的作文话题是“铭记与忘记”。话题的两部分“铭记”与“忘记”的关系是对等的。因此,在写作中必须把它们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舍此取彼。又如2005年全国Ⅱ卷的作文话题是“位置与价值”。话题的两部分“位置”与“价值”的关系是因果的。因此要把写作的重心放在“果”即“价值”的探讨上,但同时又不能忘了“因”即“位置”,“果”由“因”来,“价值”由“位置”而来。要分出主次,但又不能取此舍彼。

最后,要明确要求。每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都有关于写作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有些是立意方面的,有的是标题方面的,有的是文体方面的,有的是字数方面的。由于这些要求都是十分明确的,在此不举例阐述了。需要着重提出的一点是,必须严格按照这些要求去操作。
第3个回答  2014-01-07
审题要慢,并从短小的几句话中找出关键词,如果是动词和名词组合的话题,那么关键词一般是动词,主要体现动词的动作过程,如果是名词的话题,关键词则是名词,把握其内在立意。
也很重要的一点是分清所给话题里关键词的存在关系,是对比,是包含,是并列等。分清是单角度还是多角度书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