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雪花有时大有时小?和温度有关吗?

如题所述

◆ 水汽条件对雪花大小有显著影响:水汽越充足,雪花越大。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水汽条件优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冷空气南下时带来的降雪量和范围通常更大,有时甚至达到暴雪级别,如1955年1月在安徽省寿县和江苏省南京曾记录到52厘米和51厘米的积雪深度。
◆ 强冷空气过程促成大雪:冷空气使得气温低于0℃,从而使高空中的水汽凝结成雪。寒潮或强冷空气的南下创造了深厚的云层和大雪,甚至是局部暴雪的条件。例如,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处于偏冷周期时,不仅在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时常出现大雪天气。8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转入偏暖周期,但强冷空气仍然不时来袭,如2003年11月的大雪过程。
◆ 温度低并不意味着雪花就大:雪花晶体的大小与水汽凝华时的温度密切相关。气温越低,雪花晶体越小。在非常寒冷的条件下,雪花晶体直径可能不到0.05毫米。气象科学家观察到,在-8℃至-5℃的温度下形成棱柱状冰晶,-5℃至-3℃时形成针状冰晶,而-3℃至0℃时生成较大的六角板状冰晶。因此,在非常寒冷的条件下,形成的雪花晶体实际上很小,几乎肉眼不可见。
◆ 大雪并非仅限于高寒地区:人们常以为鹅毛大雪只在高纬度严寒地区或冬季海拔较高的高山地区出现,但实际上,并非越冷就越容易形成大雪。雪花的大小取决于空中气温和水汽的多少。近年来,科学家们研究了雪的结晶形式和大小,发现它们受空中气温和水汽的影响。
◆ 雪花合并形成雪片:所谓的鹅毛大雪通常不是单个雪花,而是多个雪花在下降过程中合并在一起形成的。单个雪花晶体直径通常为0.5至3毫米,而多次合并后的大雪片直径可达到15毫米左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