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红楼梦》中 警幻仙子携贾宝玉看金陵十二曲中的一句,请详细解析,拆字,最好能联系当时贾家及王熙凤的背景 高悬赏!。

《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翻看金陵十二钗的“终身册籍”时,看到影射王熙凤的“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曰:“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那么,凤姐判词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一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至今尚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和结论。
有一种说法“一从二令三人木”是描述凤姐一生的起落过程:即一是“从”,凡事服从贾母和王夫人的意志,以取得信任,为争取和巩固当家掌权打好基础;二是“令”,指凤姐当家掌权后,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养成了官派作风和恶习,甚至不把自己丈夫贾琏放在眼里了;三是“人木”,说由于凤姐得势当道时不把贾琏放在眼里,在贾府衰败凤姐失势时,贾琏就把凤姐给休了,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是一个休字。这种说法虽也能自圆其说,但使人觉得未免有些牵强而且平淡了。
看看凤姐的整个判词和书中的相关情节,其实曹公在这里用了谐音法,把“依”谐成了“一”,把“没”谐成了“木”,所以“一从二令三人木”也可以理解是“依从二令三人没”。
众所周知,用今天的话来说,王熙凤是贾府的总经理。虽然她的上面还有王夫人这个董事长和贾母这个名誉董事长,但整个荣府的大凡小事,从钱粮珠宝、人事财经、到吃喝拉撒睡,无一不经她的心过手过,她就是贾府实际上的当家人,这也就决定她的起落、她的命运与贾府的兴衰连在一起了。所以曹公在为她写判词和聪明累乐曲时,总把她与贾府的命运概括在一起来写。比如,乐曲中所说的“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忽喇喇似大夏倾,昏惨惨似灯将尽”。都把贾府的衰亡与凤姐的命运连在一起写的。
再来看看凤姐的判词。书中写到:“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毫无疑问,前面两句,曹公对凤姐的才能给予了相当的肯定。
“凡鸟偏从末世来”,是说凤凰本应在兴平盛世出现,才更添光彩,才更能显示她的才干。而凤姐却生于末世,处于家道中落的阶段来治理家务,没有了更高展示才能的平台,实在是委屈了凤姐,连曹公都在为她惋惜。
“都知爱慕此生才”,不但曹公对凤姐的才能高度肯定,所有的人都认为她有才能并且都喜欢甚至爱慕她的才能。这当中当然就包括了贾母和王夫人这两位王熙凤的顶头上司。正是因为这两位顶头上司爱慕、赏识她的才能,才让她担任了大管家的重任。
但是,贾母和王夫人是不是事事的意见都一致呢?那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有一件大事情,贾母和王夫人的意见和观点就是截然相反的,那就是宝玉婚姻的人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贾母都倾向自己的外孙女林黛玉,而王夫人则坚持自己的侄女薛宝钗,两人意见相佐,并为此而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明争暗斗。在这件事情上,凤姐又没有决策权,夹在中间很难办。这就出现了“二令”现象。所谓“二令”,也就是两种不同的指令,都要你去执行,谁都得罪不得。你既不敢反对哪一个,也不敢不去执行,你说难办不难办?以凤姐的想法,她当然愿意接受贾母的意见,让黛玉配宝玉。那样,她的管家位置就不会受到多大的威胁,所以她刚一看到贾母有这个意思的时候,就开黛玉的玩笑:“你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以此大造舆论,试图压倒“金玉良缘”的气氛。但她却遭到了王夫人的冷落和削权:王夫人借她“小月”不让她管事了;借“绣春囊”事件把她狠狠地教训了一顿。王熙凤感到薛(雪)家就象一座冰山冰冷的向她压来,这就是为什么她的判词前面有一片冰山在她足下的原因。
经过王夫人的打压,凤姐终于想明白了,贾母毕竟老了,时日不多,而自己还年轻,日子还长,最终还得依靠王夫人过没有贾母的日子,所以后来凤姐在对宝玉婚姻人选的立场又转到了王夫人这边来了。贾母见凤姐倒戈,黛玉的身体也不争气,为了家族后继有人,不得已也渐渐妥协。贾母和王夫人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娶宝钗。这也是凤姐“依从二令”的另一个意思,她不但主动设了掉包计,还承担了媒人的角色,精心策画并具体操办了宝玉与宝钗的婚事。
那么,“三人没”是怎么回事呢?所谓“三人没”,一指宝玉的结婚时,黛玉气绝而归离恨天,没了;二是指宝玉洞房内发现娶的不是黛玉,而是宝钗,顿感上当受骗,一怒之下,离家出走当了和尚,对贾府而言,宝玉没了;三是指宝钗婚后独守空房,处境尴尬,郁郁寡欢而早逝,也没了。
“一从二令三人木”,也就是说,王熙凤“依从”贾母、王夫人“二令”旨意,精心操办了宝玉的婚事,导致了宝玉、宝钗和黛玉“三人没”了。书中的三大主角都没了,贾府又因东窗事发被抄了家,贾母随即离世,贾府被贬回南京原籍,真可谓忽喇喇似大厦倾了。但不管如何,一大家人还得有人支撑,王熙凤仍是不二人选。她很自然会想到今后的日子更艰难,路更不平坦,所以只能是“哭向金陵事更哀”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2
您好!
画: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注释   这一首写王熙凤。   1、凡鸟——合起来是“凤”字,点其名。《世说新语·简傲》说:晋代,吕安有一次访问嵇康,嵇康不在家,他哥哥请客人到屋里坐,吕安不入,在门上写了一个“凤”字去了。嵇康的哥哥很高兴,以为客人说他是神鸟。其实吕安嘲笑他是凡鸟。这里反过来就“凡鸟”说“凤”,目的只是为了隐晦一些。   2、“一从二令三人木”句——一从二令三人木是字谜,谜底是“休”字。甲戌本此处有一条侧批曰:“折字法。”(戚序本为“拆字法”)   仔细观察推敲此谜,就会发现,其中的几个关键字中均有“人”字。“从”字(繁体“ 从”)中有四个“人”(亦有说五“人”);“令”字中有一关键字的先后顺序。但其中的“二”兼有双重功能,既为序数词,又与“令”字具有一种“拆字”关系,“二”、“令”合为“冷”字。因此谜的谜面、谜意突出的是“人”字,故需将“令”字的下半部分“折”去,将“二”、“令”合成“二人”。   将“二人”重新植入谜中,此谜的谜面则成了“一从二人三人木”。去掉“一”、“三”序数词,则成了“从二人休”。至此,此谜的谜底已初露端倪。“二人”即为此谜的谜眼、关键。   何谓“二人”?“仁,亲也,从人二。”(《说文解字.人部》)“亲者,密至也。”(段玉裁注)“仁”,从二从人,原意为二人相揖行礼,二人亲密相耦合为“仁”。将“仁”字再嵌入判词中,则最终的谜底应为:“从仁休”(因“仁”而休)。   其实用拆字法并不可取,采用拆字法应遵循古体字的写法来拆,而按“一从二令三人木”。可以理解为凤姐害死尤二姐的整个过程。即“一从”理解为“纵容”,即先假同意其夫贾琏娶尤二姐。“二令”即害死二命,指凤姐先用恶毒手段害死尤二姐的胎儿,后又用毒计害死尤二姐,即害死二命,“三入木”即是指死后装入棺木,其意是最后凤姐连自己的命都赔上了。

希望能帮到您,望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作品注释: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13
《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翻看金陵十二钗的“终身册籍”时,看到影射王熙凤的“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甲戌本、戚序本在“一从二令三人木”句下,有小字批注曰:“拆字法”。

可是,这一有关王熙凤评语和结局的七个字,到底如何理解,“拆字法”到底如何拆法,长期来没有人能作出圆满的答案。现把中外古今的《红楼梦》研究者的种种猜测,罗列于后:

(一)早在一七九五年(乾隆六十年),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一书中,第一个企图解释这句判词。他说:“案诗中‘一从二令三人木’句,盖‘二令’冷也,‘人木’休也,‘一从’月(目)从也,‘三’字借用成句而已。”

(二)一八五零年(道光三十年),太平闲人张新之的妙复轩评本,在此句下注曰:“王熙凤终局。‘二令三人木’,冷来也。”但“冷来”二字,他没有解释。

(三)一九一三年,王梦阮、沈瓶庵写《红楼梦索隐》一书时,沿用这一说法,来附会他们的主张的《红楼梦》影射顺治与董鄂妃故事的论点,并且说:“末世”就是“明之末世”,“冷来”,“言北方苦寒之族来居中国也,又由北京来定江南也。”

(四)一九二九年,北京《益世报》发表化蝶《金陵十二钗册》一文,其中谈到“第三句的‘一从’二字是一个‘从’字,‘二令’二字是一个‘冷’字,‘三人木’三个字是‘来’字,合在一处是‘从冷来’三个字”。但“从冷来”三个字从何解释呢?化蝶也没有答案,只说:“这个谜语实在难猜”!

(五)一九四七年,徐高阮在《人间世》第一卷第三期《读〈红楼梦〉杂记二则》中,提出新的看法。他说:“以我看来,‘从’就是三从四德的从,‘一从’是指熙凤闺中和初嫁守其妇道的时代。‘令’就是发号施令的令,‘二令’是指王熙凤执掌家政操纵一切的盛日。‘人木’就是休弃的休,‘三人木’是指凤姐时非事败致遭遣归的末路。”

(六)一九五四年,赵常恂写信给吴恩裕,对此句另有新解:“愚意以为‘一从’,是口,口内加一令字是囹字。‘三人木’是口内加人字木字,为囚字困字,疑凤姐结果或被罪困囚于囹圄,方与‘哭向金陵事更哀’意义相合。”吴恩裕认为“此解虽于事理相近,然于字义却远甚。”于是他在《有关曹雪芹八种》里接受了另一种意见,他说:“或解之曰:(大意)凤姐对贾琏最初是言听计‘从’,继则对贾琏可以发号施‘令’,最后事败终不免‘休’之,故曰:‘哭向金陵事更哀’云云。此说甚是。”

(七)一九六零年,严明发表《凤姐的结局——‘一从二令三人木’》一文,副题是:《试断红楼梦后书百余年之重要疑案》。他以为脂批既说是拆字格,就应该字字都拆,于是‘从’字拆成五个‘人’字加一个‘卜’字,五个人当然可说是:众人,‘卜’字加‘一’字,成为‘上’或‘下’字,‘二令’是‘冷’,‘三人木’是‘夫休’二字,合起来便是“上下众人冷,夫休!”简单点说,就是“众冷夫休”,即众叛亲离和被夫休弃是凤姐的结局。

(八)与此同时,美国威士康辛大学的周策纵认为,把‘一从’猜做‘上下众人’还不妥。他把“从”字猜做“人上之人”,即“人上人”,于是这句话就成为“人上人众冷夫休”。

(九)一九六一年,吴世昌的英文版《红楼梦探源》一书,推翻了上述种种猜测。他认为,“三休”是指第六十八回凤姐因贾琏偷娶尤二姐事跑到宁府大闹时说的三个“休”字。至于“二令”,他以为后来凤姐大约被命令降而为妾,这是第一道令;再被命令真正休弃,这是第二道令。所谓“二令”便是指的这“第二道令”。

(十)一九六一年十一月,《海外论坛》第二卷第十一期,发表周策纵《论关于凤姐的‘一从二令三人木’》一文,提出了“一个新解答”。他认为这七个字“是指凤姐害死尤二姐的事,谜底就在第六十八回“苦尤娘赚入大观园,酸凤姐大闹宁国府”和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剑杀人,沈大限吞生金自逝”这两回内。他举出“一从”二字,便是第六十八回开头,尤二姐受骗时说的:“奴家年轻,一从到了这里之事,皆系家母和家姐商量主张。……”的“一从”,“曹雪芹……为了怕人找不到线索,所以特地在第六十八回里尤二姐的口中用这两个字来作指标。”“二令”是尤二姐进园后,凤姐下的两个命令:一面“命”旺儿暗地里去唆使张华去都察院控告贾琏,另一面又“命”王信用钱去疏通都察院反坐张华以诬告罪。“三人木”是指第六十八、六十九回凤姐口中所说的“要休我”、“给我休书”和“还不休了”这三句话。所以他认为,“‘一从二令三人木’实在包括了第六十八和六十九两回的全部回目,指出了凤姐害死尤二姐的整个故事”。

(十一)最近,云南大学杨光汉有《‘一从二令三人木’新解》一文发表于《北方论丛》一九八零第五期,他认为,“一从”即“自从”之意,“二令”即“冷”字,“三人木”就是“人来”二字,合起来就是“自从冷人来”。但是,“冷人”是谁呢?他认为是“冷面冷心”的“冷郎君”柳湘莲,也是就是脂批所说“日后作强梁”的“柳湘莲一干人”,即指“绿林好汉、义军骁将”。于是他探测《红楼梦》后几十回的佚稿中,原有“暴民”造反的内容。“农民造反,震撼朝廷”,“这样,贾府及其政治代表就像唐代的杨玉环及其家族一样,成了众矢之的。皇帝于是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赐贾元妃以死,并籍没贾府,逮捕民愤极大的贾赦、凤姐等人,‘以谢天下’。”简单点说,《红楼梦》的原构思是:不仅要写出四大家族的毁灭,而且要写出一代王朝的覆亡。”
第4个回答  2020-07-14
这是《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判词。
判词注释:凡鸟:合起来是繁体的“凤”字,既点明王熙凤之名,又说她才能杰出。“一从二令三人木”句:吴恩裕《有关曹雪芹十种.考稗小记》:“凤姐对贾琏最初是言听计‘从’,继则对贾琏可以发号施‘令’,最后事败终不免于‘休’之,故曰‘哭向金陵事更衰。’”这种说法比较可信。判词译文:凤凰偏偏生在了衰亡的时代,大家都知道羡慕她的足智多谋。谁料她“一从二令”之后反被休弃,哭返金陵时恐怕更加悲哀。判词赏析:《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对王熙凤所用的笔墨几乎不让宝黛二人,他对王熙凤的刻画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惟妙惟肖。凤姐既是一个工于心计、八面玲珑的管家,又是一个风流善妒、贪残狠毒的人物。和判词同时出现的还有一座冰山,用唐代张彖评论杨国忠的典故,隐喻不可长久依靠的权势。“凡鸟”既用拆字法点出王熙凤之名,又有庸才之喻,“一从二令三人木”一句,一般认为概括了凤姐一生的三个阶段,即凤姐最初对贾琏的言听计“从”,继而的发号施“令”,最终被“休”弃的下场。但是高鹗的续书中并没有凤姐被休的情节,可见如果不是这种说法过于穿凿,便是高鹗的续书有悖于曹雪芹的愿意。尽管曹雪芹对凤姐的贪婪嫉妒行为是批判和鞭鞑的,但是对于凤姐出众的才能,仍是比较赏识的。大有一种“人皆欲杀,我独怜才”的意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