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一诗中作者为什么这么忧伤

如题所述

《雨巷》一诗是作者戴望舒写于上世纪40年代初期的作品,作品表现了主人公在雨巷中的情景,具有典型的“伤怀”风格。那么,这首诗为什么那么忧伤呢?下面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时代背景。此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处于战争的动荡中,人民生活不仅物质上的欠缺,更有心灵上的创伤。

2. 地点环境。雨巷是一个荒凉、阴沉、寂寞的地方,雨夜行走在这样的地方,容易让人感到郁郁寡欢,情绪低落。

3. 个人经历。戴望舒自幼家庭环境不好,并在年幼时失去父亲,之后又受到国民党的清党运动迫害,这一切长期以来在他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积郁和伤痛。

因此,以上种种原因穿插在一起,彼此映照,构成了“雨巷”一诗所呈现的一派阴郁、忧伤、孤独的气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15
《雨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雨巷
戴望舒 〔近现代〕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2个回答  2013-09-16
因为他爱得深沉。。
第3个回答  2013-09-16
你去查他的背景就知道,他失恋了。
第4个回答  2013-09-16
这 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
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