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告诉我们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问题一:完璧归赵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请写出来 蔺相如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可见他是多么伟大.面对强国的威慑,他没有一丝的惧怕,可见他是多么有胆识.在秦王的阴谋诡计下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本国,可见他是多么有谋略。在他的身上有很多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在学习上,我们面对难题不能慌,要沉着冷静,要仔细想办法去解决它,战胜它,而不是知难而退.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也得向他学习,人生无坦途,我们必须在不平坦的路上排除那些绊脚石,使自己顺利抵达人生的目的地。

问题二: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是主要讲的是什么什么表现了蔺相如什么什么品质 有勇有谋。
首先,面临秦国的逼迫,他主动承担了出使秦国的使命;在看到秦王有意抢夺和氏璧的时候,不惜以死相拼,都体现了他的勇敢。
其次,他用诈术骗取秦王手中的和氏璧,并连夜将和氏璧送还赵国,最终避免了赵国利益受损,体现了他的谋略。

问题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10分 说实话,我看了之后没什么感觉,除了说蔺相如机智勇敢外没什么了

问题四:完璧归赵,说一说出现了是如何做到完璧归赵的。 “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 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绝口不提”一词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 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充 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 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 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 着柱子站定。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 机智和勇敢。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话,又 表现了他不畏 *** ,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们就知道了,他要求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 三次说话: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说明他机智;第二次,“理直气壮”揭 穿骗局,说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讲明原因,说明他机智勇敢。另外,抓住“捧、 退、靠、举、撞”等动词,去理解其机智、勇敢的品质。 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 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 其目的有两个,一种就是真的造成这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目的 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宝及时送回国。 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宝碎,假意答应让城。 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问题五: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将相和》读后感
为什么赵国这么的强大?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这个星期,我学完了这篇课文,从中受到了许多教益。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可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才有利于国家。
学完以后,我想到我们的学校、班级,一个大集体,都能像蔺相如和廉颇一样,同心协力,宁可让自己让自己吃亏,也不要破坏了集体的荣誉,那该多好啊!平时,同学们为了自己,而不顾班级荣誉,为了芝麻大的小事而争执不休,大打出手,非置人于死地不可。这样,既破坏了班级的荣誉,伤害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带来了不少麻烦,又有什么用呢?应该像蔺相如那样宽容,让人三分,以大局为重,向共同目标前进。廉颇大将军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当他知道蔺丞相的用意后,很是惭愧,主动上门负荆请罪。不像我们现在的有些同学,干错了事情,事实摆在眼前,就是不认错,还是一意孤行,最终还是低头认错。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蔺相如、廉颇的优秀品质。在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要顾大局,不能光为争一口气去和别人闹意见。当自己有错时,在指导自己的错误后,一定要知错就改,决不能只认错不改错,不让同样的错再次出现在自己身上。这样,就能更好的保卫集体的荣誉。
《蔺相如完壁归赵论》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而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象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
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以柔韧使廉颇惭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或: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对秦王态度强硬,和廉颇搞好关系,是由于越出乎意料越好;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上天的关系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