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的画面和词语

如题所述

秋高气爽、天高气爽、秋高气肃、沁人心脾、清爽宜人
一、秋高气爽 [ qiū gāo qì shuǎng ]
【解释】: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出自】: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译文】:爱你的玉山草堂清静,喜欢秋季天气清爽空气清新。
二、天高气爽 [ tiān gāo qì shuǎng ]
【解释】: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
【出自】:元·马致远《汉宫秋》楔子:“今日天高气爽,众头目每向沙堤射猎一番。”
三、秋高气肃 [ qiū gāo qì sù ]
【解释】: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出自】:宋·张抡《醉落魄·咏秋》词之四:“秋高气肃,西风又拂盈盈菊。”
【译文】: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西风又拂过轻盈的菊花
四、沁人心脾 [ qìn rén xīn pí ]
【解释】: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出自】:宋·林洪《冷泉亭》诗:“一泓清可沁诗脾。”
【译文】:一小部分的清泉使人感到舒适
五、清爽宜人 [ qīng shuǎng yí rén ]
【解释】:宜:舒适。指气候清新爽快,沁人心脾。
【出自】:上海6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冯骥才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荫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5
秋月
年代:【宋】 作者:【程颢】 体裁:【七绝】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注释

[注释](1)青溪:清澈的溪水。(2)澄鲜:明净、清新的样子。(3)红尘:泛指人世间。

[译文]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简析:这是首怀古之作。诗人登楼远眺,凭吊秦汉官苑留下的遗迹,抒发了历史兴亡的感慨。全诗将萧瑟的秋景与怀古的愁情融为一体,对仗工整,章法谨严。
  名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而欲来风满楼:云起日落,暮色将至;风满楼头,山雨欲来。作者准确地表现出自然景物变化的瞬间,充满了张力与动感。尤其是最后一句,写暴风雨前的景象,让人如临其境,形象鲜明,寓意深远。

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

山居秋暝①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②。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③。

[注释] ①秋暝:秋天的傍晚。②浣(huàn)女:洗衣物的女子。③“随意”句:《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意谓任它春芳尽,王孙也可久留。歇:消歇,凋谢。

对这首诗的赏析,下面四个选项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空山”两句点出此处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且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暗示了山中如世外桃源,景物美妙怡人。

B.中间两联写“月照松间”“石上清泉”“竹林浣女”“莲丛渔舟”,特别是第三联,以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作者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

C.《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本诗反其意而用之,“山中”生活实为作者意之所向,有归隐之意。

D.首联写环境,颔联侧重写人,颈联侧重写物,在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作者]王维 (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千古秋诗咏悲喜

老马

  古人咏秋多是悲凉之声。最早的悲秋诗文大概是战国时
代宋玉的《九辩》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
落而变衰。”这是一幅凛冽的悲秋图。唐代诗仙李白在《月
下独酌》中描绘了这样的秋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怀才不遇,佯狂醉酒,流露了无限的无奈与幻想,饱含
凄切悲伤。

  古人悲秋,常悲国家多战乱之苦痛。唐朝诗人王昌龄
《丛军行》诗云:“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秋风。更
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在黄昏独坐,临秋风吹
起羌笛,寄情关山明月,感时伤怀,表达了边塞征人思念家
园之苦。而悲秋之作最甚者,可谓杜甫的《登高》:“风急
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
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无处不秋。
杜甫有感于国家的战乱,政治腐败,自己年老多病,报国无
路。诗中风、猿、燕、木、江、病、鬓、酒共融一体,同表
一愁,可谓咏秋诗作之绝唱。

  古人咏秋,也常发泄平日里的幽怨,秋怨之多、之深,
别有一番情致。唐代诗人王维的《秋夜曲》曰:“桂魄初生
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
归。”初秋的月夜,少妇的单薄的丝衣懒于换去,孤独地抱
着精美的银筝轻轻拨弹。由于夫君远征,自己心怯空房不愿
进入。全诗将少妇的幽怨描画得淋漓尽致。秋怨之作最著名
的当推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
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宫女在玉阶伫立,痴望皎皎秋月
良久,连罗丝织袜都被夜露打湿了。回到室内,仍依依不舍
地望着明月,深夜不寐,写尽了宫女的哀怨,未着一“愁”
字,却把怨意从她望月的动作和神情中体现出来。

  同是咏秋,由于人的心绪不同,色调也不同。唐代诗人
王维的《山居秋暝》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
芳歇,王孙自可留。”描绘了山中秋日晚景,明月承“晚来”,
清泉承“新雨”,松、石承“空山”,因浣女归而竹喧,因
渔舟下而莲动。诗的最后说,春芳要消歇就消歇吧,秋光如
此美好,令人留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语言清新明朗,
意境雅致优美,读来令人心怡神爽,表达了作者陶醉山林自
得其乐的志趣和情怀。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这
样的千古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对“秋水”,“孤鹜”对“长天”,对仗工整贴切。
秋水长天,水天一色,两相衬映,落霞流金,孤鹜凌空,意
境开阔高远,空灵洒脱,充满了喜悦、欢畅、旷达的意蕴。
这是一幅大自然和谐而优美的秋暮水墨画面,千百年来盛传
不衰。咏秋更为奇妙的是,清朝才子纪晓岚写江面渔船的一
首七绝:“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一拍一呼还
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你看,江面秋景写得何等生动别
致,何等神韵清丽。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喜秋之作,全诗欢
畅、明快、轻巧,极具艺术感染力。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更是别具一格。“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一语破的,点出一反前人悲秋之情怀,又直抒胸臆,借秋声抒发了自己的豪兴。一叶而惊秋,多少人面对秋景难以控制悲凉的心境,而刘禹锡则抑制不住内心的独特视角和励志精神,“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深深懂得自古以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人们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寞,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自然的秋景之感,以已所特有的胸怀指出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诗人强调秋天并不毫无生机可言,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大家看那只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诗人溶身在这旷世之秋中,久驻胸怀的坦荡豪情开始沸腾了,于是他把自己的所感所思交给了排云直上的那只独鹤,自己久赋的希望也逐渐被这秋气所包容,得以溶化和体现。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宵”。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寞。

辛弃疾的咏秋词不少,而且我对他的词有所偏爱,那种豪迈的气势、那种血泪般的痛、那种大海似的沉郁,给秋天的词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也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辛弃疾《鹧鸪天》:“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在辛弃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惯了当时投降派掌权,正人君子遭受打击,狗苟蝇营的小人气焰嚣张,故斥官场为“臭腐场”,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正因为面对的是“臭腐场”,所以“惟有酒偏香”。“酒”之“偏香”,不在于它的味,而在于它能“解忧”。

“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两句,情调一转,由对“人间”深深的厌恶,变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写词人闲适潇洒的生活和志得意满的情愫。他在闲居铅山时所作的词,多有类似语句。“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转入正题,赞美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稼轩词多是感时抚事之作,并且词情豪放。即或是送别词,也多是慷慨悲吟,本词即是如此。作者借送别的机会,倾吐自己满腹的忧国深情,在激励友人奋进之时,又宣泄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慷慨悲凉之情,磊落不平之气,层见叠出。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在于联想与造境上。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跳跃性的结构显得整齐严密。全词的感情由联想展开。“老来情味减”一句实写,以下笔笔虚写,以虚衬实。由“别酒”想到“西风”,“归船”;由“西风”、“归船”想到“江上”,灯前下边转到朝廷思贤,再转到托愁肠殢酒,最后落到醉中发泄。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涛大起大落,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的什么?悲秋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有敞开胸怀,纵情吟赏秋色才是通达的啰!每个读者初读到此,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样的联想,而顺着作者这个表面的语调和逻辑继续阅读下去,思考下去。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读了词的下片我们才知辛弃疾最终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过,他之所谓悲“秋”,已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纯粹感叹时序之变迁与个人身世之没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这首词通过时节变化的描写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气度从容;欲擒欲纵,文法曲折多变;巧妙采用前人诗句,辞意含蓄。通过比兴等手法,寄托政治感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词语: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去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画面:1.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黄色的毛衣,枯黄的扬树叶和鲜艳的枫叶飘落下来,好象是几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虽然寒霜降临,可青松爷爷还穿着碧绿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苍翠。花园里,菊花争芳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
柿子树上的叶子全都落了,可黄澄澄的柿子还挂在指头,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橘黄灯笼,红通通的海棠把树枝都压弯了。 2.秋天的水果是五颜六色。有红彤彤的石榴、那粒粒儿就像红玛瑙,晶莹透亮!还有那一串患葡萄,紫莹莹,鲜嫩嫩!像是倒挂的串串宝石!还有黄澄澄的梨儿,就像一个个大大的葫芦。农民伯伯天天看呀,乐呀,就像小朋友们成功了一样欢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15
秋高气爽 春华秋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