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历史上是否是真人真事

如题

历史上确实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人。不过,二人所处的年代不同。

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

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

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

扩展资料

历史渊源

诸城的《梁祝》传说据考最早始于南北朝时期,完整故事形成于唐,由艺人传唱或表演即在宋代了。

在梁祝的传说中,诸城人历来都认定梁祝的故事就发生在诸城,梁山伯和祝英台就是诸城人,而且有真村名、真地点,更有真人物、真情节,较之其他地区的传说更完整,更真实。传说流传之广,影响之深,无处能比。

诸城人常以本地出过这样一个故事而津津乐道。老到叟妪,小到稚童,都能知晓并讲出梁山屯的梁山伯和祝家楼的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并会到里丈河北去指冢为证。

有研究指出梁祝故事的雏形,即是《华山畿》。六朝时期,江南盛传《华山畿》这首令人性灵摇荡的民歌,《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

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

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亦有记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山伯与祝英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8

梁祝传说及爱情故事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有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

明代崇祯版《元氏县志》的记载可以证明:元氏县产生“梁祝传说”。

位于元氏封龙山上的封龙书院仍然保留着相传梁祝二人一起读书的读书洞。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在封龙山一代广为流传。据传,梁山伯是南佐村人,祝英台是长村人,马文才是马岭村人。南佐村距离封龙山上的封龙书院仅有数公里之遥。

同时,元氏有吴桥,吴桥旁有古冢,而且据县志记载为梁山伯之墓。元氏“梁祝传说”能够和本地名胜古迹联系在一起,有充分的史料来源和民间资料。

元氏县口口相传的“梁祝传说”有很多不同于现有版本的细节。在元氏“梁祝传说”版本中,马文才被称为马世龙(音),祝英台是撞碑而死,之后与梁山伯合葬。

扩展资料

从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金楼子》开始,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改编演绎,《梁祝》也从一个单纯的传说故事,发展为一个艺术创作的“母题”。

1、版本一:唐《宣室志》

最早记载“梁祝”传说的是南朝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但原书已散失。到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时,对这个故事的描述是:祝英台回家两年后梁山伯才想起去看看她,知道英台是女孩子之后便想要提亲。

但当知道祝英台已被许配给马氏之子后,梁山伯比较豁达,既然一时不能成家,那就先立业,所以他努力求取功名,当上了县令,谁知道身体不好,没多久病死了。

而祝英台拒绝了提亲的梁山伯,之后两人再没见过面。而后来她在出嫁路上忽遇风浪阻船,得知梁山伯墓在此,前去祭奠,遇到墓地前的地面突然裂开下陷,遂把祝英台埋入墓中。这一结果实属偶然,可以归为志怪小说。

2、版本二:明《情史类略》

到了明代冯梦龙时进行了改编,他写了两个版本,一个收录在《情史类略》中。祝英台游学归来后便遵从家里的安排嫁人,对梁山伯也并无爱情可言。反倒是梁山伯提亲被拒,一直郁郁寡欢了三年,死之前还特意留下遗嘱,要“葬清道山下”,因为这是从祝家到马家的必经之路。

等到英台路过前去祭拜,地面突然裂开,祝英台跳入而死,仿佛是山伯的灵魂故意操纵的结果,因为他后来还“复显灵异效劳”。

3、版本三:明《喻世明言》

还有一个版本记录在《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写得非常详实,人物形象饱满,与现行的梁祝故事最为接近,可以说是梁祝故事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山伯与祝英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9-20
一、历史上确实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人。
不过,二人所处的年代不同。
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
二、美丽传说:
明朝时期,鄞州(今浙江宁波)有一县官叫梁山伯。他为官清正,秉公办案,为民除害。当时鄞县境内一无强盗,二无窃贼,三无命案,百姓们能安居乐业。大家对梁知县赞不绝口。称他为赛包公、梁青天。
那时做官3年一任。由于梁山伯官声好,3年任满之时,皇帝要提升他到别处上任,当地百姓得知这个消息,都舍不得梁山伯走。许多人跪在县衙门口,恳求其继续留下。梁山伯见百姓如此热情,便向皇帝写了奏章,不愿升迁。皇帝同意后,梁山伯仍旧留在鄞县。
原先梁山伯来鄞县上任时,妻子早已亡故,膝下并无子女,到了鄞县也没有续弦。人们劝他再娶个妻子,将来也好接替香火。梁山伯笑说:“鄞县的百姓不是都把我敬若父母吗,我何必续弦娶妻呢!”
他就一心为老百姓办事,在鄞县连接3任,当了9年知县。最后一年,他受了风寒,竟一病不起,离开了人间。
梁山伯死后,鄞县百姓都十分伤心。地方长老为他择基做坟。人们选中胡桥镇(现宁波鄞州区高桥镇)这个地方,因该地山清水秀,风景美丽;再加上是水陆要道,便于后人瞻仰,便把梁山伯的坟做在那里了!
动土挖地之时,发现下面已有一穴坟,一块石碑的正面凿着“祝英台女侠之墓”七个大字,反面镌着墓志铭,大意是:祝英台是南北朝陈国的一位女侠,生前劫富济贫,专杀贪官污吏,后遭马文才父子的毒手。原来马文才是贪官马太守之子,从小习武,祝英台为了济贫,曾三次上门盗银。第三次中了马文才埋伏的暗箭,不幸被捕,马文才本是花花公子,自恃有些武艺,对祝英台欲强行非礼,祝英台奋起反抗,一脚踢中马文才要害,马文才口吐鲜血,一命呜呼。马太守大怒,命兵丁将祝英台乱刀分尸,血染阶石,弃尸野外。穷百姓把祝英台的尸体收拢起来,凑钱给她购置棺木做坟安葬,后又镌石记事。因为祝英台是为百姓流血死的,所以正面墓碑用红漆写了她的名字,以示纪念,后来年深日久祝英台的坟墓渐渐陷入地下。
这是座女侠的墓,怎么可以拆毁呢?若不拆迁,难道再为梁山伯另择墓基吗?一时之间要找好的墓基也有困难。当时有个老人提出:既然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两个人都是为咱们穷百姓办事的好人,且又都是单身只影的,我们何不替他俩合造一座大坟呢。众人都赞同老人这个建议,于是大家动手把梁山伯和千年前的祝英台合葬在一座坟里。坟前竖了块大石碑,凿了两排字。祝英台的名字用红漆写,表示她是为人民流血而死的女侠。梁山伯的名字用黑漆写,表示他是包龙图式的清官。
百姓们还凑钱在附近造了个梁山伯庙,作为鄞县百姓对清官梁山伯的纪念。几经传说,一再演变,又产生出许许多多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优美动人的故事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07
历史上确实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人。
明朝时期,鄞州(今浙江宁波)有一县官叫梁山伯。他为官清正,秉公办案,为民除害。当时鄞县境内一无强盗,二无窃贼,三无命案,百姓们能安居乐业。大家对梁知县赞不绝口。称他为赛包公、梁青天。
那时做官3年一任。由于梁山伯官声好,3年任满之时,皇帝要提升他到别处上任,当地百姓得知这个消息,都舍不得梁山伯走。许多人跪在县衙门口,恳求其继续留下。梁山伯见百姓如此热情,便向皇帝写了奏章,不愿升迁。皇帝同意后,梁山伯仍旧留在鄞县。
原先梁山伯来鄞县上任时,妻子早已亡故,膝下并无子女,到了鄞县也没有续弦。人们劝他再娶个妻子,将来也好接替香火。梁山伯笑说:“鄞县的百姓不是都把我敬若父母吗,我何必续弦娶妻呢!”
他就一心为老百姓办事,在鄞县连接3任,当了9年知县。最后一年,他受了风寒,竟一病不起,离开了人间。
梁山伯死后,鄞县百姓都十分伤心。地方长老为他择基做坟。人们选中胡桥镇(现宁波鄞州区高桥镇)这个地方,因该地山清水秀,风景美丽;再加上是水陆要道,便于后人瞻仰,便把梁山伯的坟做在那里了!
动土挖地之时,发现下面已有一穴坟,一块石碑的正面凿着“祝英台女侠之墓”七个大字,反面镌着墓志铭,大意是:祝英台是南北朝陈国的一位女侠,生前劫富济贫,专杀贪官污吏,后遭马文才父子的毒手。原来马文才是贪官马太守之子,从小习武,祝英台为了济贫,曾三次上门盗银。第三次中了马文才埋伏的暗箭,不幸被捕,马文才本是花花公子,自恃有些武艺,对祝英台欲强行非礼,祝英台奋起反抗,一脚踢中马文才要害,马文才口吐鲜血,一命呜呼。马太守大怒,命兵丁将祝英台乱刀分尸,血染阶石,弃尸野外。穷百姓把祝英台的尸体收拢起来,凑钱给她购置棺木做坟安葬,后又镌石记事。因为祝英台是为百姓流血死的,所以正面墓碑用红漆写了她的名字,以示纪念,后来年深日久祝英台的坟墓渐渐陷入地下。
这是座女侠的墓,怎么可以拆毁呢?若不拆迁,难道再为梁山伯另择墓基吗?一时之间要找好的墓基也有困难。当时有个老人提出:既然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两个人都是为咱们穷百姓办事的好人,且又都是单身只影的,我们何不替他俩合造一座大坟呢。众人都赞同老人这个建议,于是大家动手把梁山伯和千年前的祝英台合葬在一座坟里。坟前竖了块大石碑,凿了两排字。祝英台的名字用红漆写,表示她是为人民流血而死的女侠。梁山伯的名字用黑漆写,表示他是包龙图式的清官。
百姓们还凑钱在附近造了个梁山伯庙,作为鄞县百姓对清官梁山伯的纪念。几经传说,一再演变,又产生出许许多多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优美动人的故事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9-07
回答是肯定的!据明代冯梦龙《情史类略》及清代陈梦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都有《祝英台传》,而且都引述了《宁波府志》有关梁、祝的记载:“梁山伯、祝英台皆东晋人。梁家会稽,祝家上虞。尝同学,祝先归。梁后过上虞,寻访之,始知为女。归乃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许马氏子矣。梁伥然若有所失。后三年,梁为鄞令,病且死,遗言葬清道山下。又明年,祝适马氏,过其处,风涛大作,舟不能进。祝乃造梁家,失声哀恸。忽地裂,祝投而死。马氏闻其事于朝,丞相谢安请封为‘义妇’。和帝时,梁复显灵异效劳,封为‘义忠’,有司立庙于鄞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