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设计驱动协作学习?

如题所述

“任务驱动”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模式,本质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因其重实践操作的特性而成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首选。在课堂教学运用中如何做到趣味性具体化,教师对“任务驱动法”除了要有深入的理解,对任务驱动法的四个基本环节要安排合理,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要趣味化生活化

情境创设要符合年龄特点并有趣味性。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情境创设的成功与否是一节课的基调,好的情境像强磁般吸引住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情境的创设也考验教师二次加工课本素材的能力,教师除了要钻透教材外,对学生年龄特征的把握很重要。在小学低年级用“喜洋洋” “熊大熊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卡通人物来与学生对话交流,如:三年级上学期教材《与计算机交朋友》一课中,把电脑拟人化:显示器屏幕上画上眼睛、嘴巴,起名“康康”。然后让“康康”来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想和我交朋友吗?” “比一比,谁更聪明?”等。

创设情境要紧贴生活。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爱展示自我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如:六年级教材中的《网页制作》教学中模拟一个“招聘会”场景,发布“用表格来制作一张个人求职简历”的任务,让学生设计并填写自己的求职简历。在简历表格中填写特长、爱好、最喜欢的名言等。学生很乐意在这样设计的表格中填上自己个性化的内容用来在同学中互相交流展示。

结合国内外的时事创设情境,如:以奥运会、卫星火箭发射、环保、气候变化、交通安全等为主题,这些生活中具体的内容会让学生在学习电脑操作时,不会觉得步骤单调、空洞,不会为了学习操作而操作,不需要学生死记步骤。一旦学生乐在其中,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问题设计要做到有的放矢

巧妙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内容问题(知识性问题)”“单元问题(情境性问题)”和“基本问题(学科本质问题)”的设计方法,给我们在确定问题设计时提供很好的借鉴。我们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若干“内容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由“内容问题”升华到“单元问题”来完成本课(单元)教学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来思考“基本问题”。同时要反省学科课程的本质,从而避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使学生对单元学习没有清晰的认知而陷入零碎操作步骤的记忆上,这不仅无趣无味,还易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