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所有地方的介绍。

如题所述

香港街名
香港有许多以洋人名字命名的地区或街道,这些洋人多半是殖民时期的英国高官要员,音译后取广东话的谐音,用大陆的“普通话”念起来还真是拗口。殖民时期已走入历史,但这些街名还没有改朝换代,反而成为香港近代史的一个印记。
  
  缅甸台与缅甸无关
  尖沙咀讯号山下有一个地区叫缅甸台,它和缅甸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却和缅甸台里的“棉登道”有着一样的渊源。“缅甸”与“棉登”指的都是德国中部的城市Minden。在1910年以前,尖沙咀被香港政府指定为西方人的住宅区,此间即是许多来自德国Minden市的居民的落脚处,故取名为缅甸台。
  在1914年的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德国与英国分属两个不同的敌对阵营,这些德国人便被香港政府没收了房子,从此销声匿迹。
  缅甸台后来开设了一条横街时,取名为缅甸,不过当时的香港翻译者已意识到将Minden译为缅甸是不妥的,便改以“棉登道”称呼这条街。这便产生了同一地点却有两个不同的中文译名的趣事。
  
  么地道与印度人有关
  位于尖沙咀中部到东部的么地道,名称与香港大学的倡导捐款人么地(H·N·Mody)有关。么地先生是有波斯血统的印度人,在19世纪80年代曾活跃于香港商界。当时香港的中学生毕业后无大学可读,必须到外地深造,于是1907年时,香港总督便提出兴办本地大学的想法。么地先生闻讯,率先捐出港币18万元抛砖引玉,在两年内募得兴建香港大学的经费,香港大学于1912年顺利建成。香港人为了纪念么地先生的精神,在1920年整顿九龙区的街道名称时,便将横贯尖沙咀的这条大道取名为么地道,尔后又将邻近么地道的一个广场命名为么地广场。
  
  以政治家命名的街道
  在香港,举目望去皆是与英国政治家有关的街名,如梳士巴利道、弥敦道、赫德道、加连威老道等。
  九龙半岛的香港文化中心、太空馆及半岛酒店皆位于梳士巴利道上。梳士巴利侯爵是英国19世纪的著名政治家,曾三度组阁,一次兼任外相,不过,早在他兼任外相时来到香港前,梳士巴利道的街名就已存在。香港当局认为他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政治家,就以其名为尖沙咀这条主要大街命名。九龙半岛上另一条重要道路叫弥敦道,它与香港第13任总督弥敦爵士有直接关联。
  1904年,弥敦爵士任香港第13任总督,九龙半岛快速发展,他积极敦促九广铁路的建设,还划出特定区域让西方人士居住。香港当局便以“开发九龙半岛有功”的理由,将原来的罗便臣道改名为弥敦道。至于弥敦道与漆咸南道之间那条呈Y字形的赫德道,则是为了纪念开发新界有功的罗伯特·赫德爵士。据说他通晓中文,还为自己取了“赫鹭宾”的中文名字。由于他是少数能够用中文与清朝政府沟通者之一,1906年时,清朝政府还赐予他“太少保”的头衔,人称“赫鹭德宫保”。
  英国政府开发新界的条约,便是由这位赫先生协助制定的。他于1908年在英国逝世。翌年,香港当局在整理九龙街道的名称时,便将原来的东林荫路改名为赫德道。
  此外,尖沙咀东部的加连威老道也与19世纪英国著名的殖民大臣有。加连威老伯爵在1868年底来到香港担任殖民地大臣时,当时的香港不禁赌,但主政者认为应该禁赌。加连威老伯爵遂建议英国政府将征收的赌税用于警察福利及建设东华医院上,使得香港人对他相当推崇,遂将那条与弥敦道相连的道路命名为加连威老道。
  至于金巴利道,则与1880年出任香港殖民地大臣的金巴利伯爵有关。据说当时的香港卫生条件不佳,金巴利伯爵下令部属将军营迁至尖沙咀,以便有更多空间建下水道。他还成立了洁净局,以改善环境卫生。港人为了纪念他,遂将尖沙咀一条弯曲的道路命名为金巴利道,金巴利道以南的一条小路称为金巴利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