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皇太极继位的前后具体经过?

本人历史作业——要有努尔哈赤的死因,阿巴亥殉葬及各皇族宗派及汉室旁支的立场,势力,加之也是最重要的多尔衮,阿济格,多桗3兄弟无法得储的原因,和皇太极登基前后串联起来的总过程(详细点),谢谢,我会送很多的分!

皇太极继位具体经过: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正月新春,须发如银的汗王虎老雄心在,亲自率领号称二十万的八旗大军征讨世仇明朝。守卫锦州、松山、大凌河、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七城的明朝将军们,慑于八旗的军威,纷纷烧屋焚庐,丢弃多年储存的军粮军备退回关内去了。只有宁远守将袁崇焕率领他的二万守军固守不退,并发誓与宁远共存亡。宁远于是成了独居关外的一座孤城。

无论八旗军如何骁勇善战,无论身经百战的努尔哈赤怎样足智多谋善于指挥,三天的血与火的拼死搏斗,宁远城就像铜墙铁壁,屹立如故,大金国徒然地在城墙脚边留下堆积如山的八旗将士的尸体。

大金国实实在在地碰了壁 ,碰得很痛,他们带着冒死夺回来的弟兄们的遗骨,全军回师沈阳。袁崇焕实践了他用血写的誓言,取得了明、金交手打仗数十年来的第一个胜利!

不知是出于胜利后产生的幽默感,还是真的有乱敌军心的目的,袁崇焕又备了一份礼物,派一名专使追上缓缓撤兵的努尔哈赤,恭敬赠送,并传达了他的口信,说:老将军久久横行天下,今日竟败于我这后生小子之手,岂非气数所致?努尔哈赤不动声色,十分大度地回赠了名马和礼物并致谢词,同时又约再战之期,颇有大将风度。

然而他心中的愤懑是不言而喻的。二月里回到沈阳,曾对诸贝勒说:“我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怎么惟有这个小小的宁远城不能攻下?”为此,他长时间地闷闷不乐。连四月里征服喀尔喀蒙古巴林部的胜利,也不能消除他的忧伤。他感到疲惫、沮丧,他感到衰弱。

六月二十四日,他训示诸贝勒,并把训示书写下来交诸贝勒收藏,训示中重申“八家但得一物,八家均分公用,毋得分外私取;凡军中所获之物,毋隐匿而不明分于众,当重义轻财”的原则,再次确认他在天命七年所颁布的八王共治国事的政体。那就是八个儿子分别是八旗之旗主,为固山王;八固山王中,有才有德能接受不同意见者,才能继承汗位。臣子向汗王禀告请命时,八固山王要共理国政、共商国事。

这实在是努尔哈赤的一个梦。这种原始的军事共产主义只能在战争时期,只能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地方得到实现。可是大金国要永远打仗吗?女真民族要永远以渔猎为生或刀耕火种吗?

七月二十三日,自觉身体不适的努尔哈赤前往清河温泉养病;八月初,病体沉重,乘舟顺太子河而下,并遣人召大福晋来迎。舟入浑河的时候,大福晋阿巴亥赶到了,衰弱的老汗王却已经进入弥留状态。八月十一日下午,舟至距沈阳城四十里的瑷鸡堡的时候,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走完了他的人生。

他无疑是一位英雄,女真人的英雄。他结束了女真民族多年的分裂、内战和仇杀,用四十三年的艰苦奋战,建立起统一的军队和统一的国家,并努力使它们日渐强大,饱受战乱、贫穷和掠杀痛苦的女真人民因此得到了多年未能得到的安定。

不过,他仍然没有脱出草莽英雄的范畴。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立志“救黎民于水火”的英雄。努尔哈赤虽然客观上起到了这种作用,但他主观上并没有为天下先的志向,没有那样高尚的使命感,在他,更多的可称为英雄气,或者说是征服欲。

战争就是战争,双方都无可避免地要付出极高的生命和鲜血的代价。但是努尔哈赤的一些没有道理的残忍行径,是不能用战争来为他解释和辩护的。

当年九部联军进攻建州女真而大败,联军总头目之一的叶赫部首领布斋阵前被建州女真所杀,叶赫已经认输,哀求努尔哈赤将他们首领的尸体归还,努尔哈赤竟下令将布斋的尸体一剖两半,让叶赫部领回血淋淋的半具尸身!这怎能不激起叶赫部族人的不共戴天的仇恨,以致顽强抗拒女真的统一,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口气?

当初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拥兵自立的企图败露后,努尔哈赤不但杀了舒尔哈齐的两个儿子和他麾下的两员勇将,还把与此事有关的部将武尔坤吊在树上活活烧死!这无论是报复还是示威,都太过分也太不得人心了。

尤其是后金进入辽沈地区以后,不分青红皂白,成千成万地屠杀手无寸铁的汉人,努尔哈赤更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嗜血好杀、荼毒生灵、灭绝人性的凶恶形象。

这正是努尔哈赤的另一面,他的原始的野性的反映。原始的野性带给他顽强而蓬勃的生命力,同时,它更接近于兽性,表现出来,就是野蛮和残酷。

如果努尔哈赤不在天命十一年死去,继续再活五年、十年,继续他的政体国策;如果他的继承人也像他一样,或全盘接受他所有的这些不懂得收拾人心、缺乏政治远见的特点,那么,大金国也会像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的五胡十六国及五代十国时的那些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短命政权一样,刚露脸不几年,就消失在历史的厚重的尘沙之中,后人想要寻找他们的踪迹都很困难。

幸运的是,努尔哈赤的继承人是皇太极,一个新一代的女真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努尔哈赤崩逝的时间是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下午两三点钟;地点是在离沈阳尚有四十里的瑷鸡堡;身边除了一般侍从仆役之外,只有应召而来的大福晋乌拉那拉氏阿巴亥。诸贝勒大臣赶来,轮班肩抬汗王棺柩,当夜初更时分才到了沈阳。此时最紧要、众人最关心的莫过于汗王对身后事有什么遗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1626年,努儿哈赤被袁崇焕用红衣大炮击伤后,在沈阳伤重而死,临终前没有指定继承人。
  国不可一日无君,谁来继承王位称为了当时最为迫切的问题。本来努儿哈赤很看好自己的长子锗英,此人跟随父王东征西讨,在开创基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锗英虽然英勇善战,但是为人心胸狭小,固执己见,还经常欺压自己的兄弟,要求自己的弟弟有事报告父王前,必须要先征得他的同意。另外,锗英还经常拉拢其他部将,试图自立山头,努儿哈赤得知后,对锗英严加申斥,但锗英毫无悔意,最后被努儿哈赤处死。
  锗英死后,努儿哈赤便让次子代善辅佐自己,代善为人宽厚,能力也比较突出,但后来和努儿哈赤的大妃乌拉纳嘛氏传出绯闻,两人关系不干不净,努儿哈赤知道后十分恼怒,但因他年纪已大,也只能对两人稍加惩处,并未深究。由此,努儿哈赤对继承人的问题就搁置了起来,一直到死前都没有做出最终决定。
  就当时的实力而言,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都是王位的有力竞争者,这四人分别掌管了满洲八旗中的五旗(皇太极掌正黄、镶黄两旗),而其中又以皇太极势力最大,也最得人心。代善是因为**的绯闻受到申斥,失去了部族的信任;阿敏只是努儿哈赤的侄子,而且在征伐过程中屠城劫掠犯下大错;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但此人脾气暴躁,曾经亲手杀死过自己的母亲,名声极坏。这样,皇太极继承王位便是众望所归了。
  不料此时有个人跳了出来,这就是和代善有不正当关系的大妃乌拉纳嘛氏。乌拉纳嘛氏有三个儿子,即多尔衮、阿济格和多铎,这三个人当时也分别掌管了镶红旗、正白旗和镶白旗,但当时年纪尚小,乌拉纳嘛氏害怕自己失势,便想争取自己的儿子多尔衮继位。
  努儿哈赤临终之时,只有乌拉纳嘛氏在旁伺候,等到努儿哈赤咽气,乌拉纳嘛氏便假传遗嘱:“多尔衮继位,代善辅政。”话音刚落,众人一片哗然,代善心里有鬼,不敢吭声,皇太极等人则带头鼓噪起来,在场的人大都反对由多尔衮继位,毕竟当时他只有十四岁。
  皇太极当时使了个手段,他把努儿哈赤的近侍找来,让他作证说当时努儿哈赤死时留下遗言,要大妃乌拉纳嘛氏为之殉葬。随即,皇太极便当众宣布了这个遗言,并逼迫乌拉纳嘛氏为努儿哈赤殉葬。群狼扑弱虎,结果三十七岁的乌拉纳嘛氏在努儿哈赤死后不到一天,便被逼生殉,留下三个年幼的儿子。
  按理来说,满族当时虽然有殉葬的习俗,但一般有两个条件,一要是宠爱的妃子,二是没有幼子需要抚养。先不论这个遗言是真是假,至少乌拉纳嘛氏不符合第二个条件。但是,权力的争夺是极为残酷的,势不如人,她也只能被牺牲掉。
  乌拉纳嘛氏被解决后,皇太极便在众人的拥戴下,顺利登上了王位。而当时已经开始懂事的多尔衮带着自己的两个年幼弟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母亲被活埋。后来多尔衮无耻盗嫂,大概也有报复的成分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08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毒疽发作而,死,皇太极继承汗位。关於皇太极是如何继位的问题,有不同的说法。

据北韩史籍《鲁庵文集》记载:“老汗(努尔哈赤)临死曰:洪佗始(皇太极)能成吾志。终无所命而死。”因而皇太极得汗位,是符合努尔哈赤临终之命的。

长期以来,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据说,努尔哈赤生前已立多尔衮为嗣子,而皇太极用阴谋狡诈的手段从其幼弟手中夺取了汗位,为去除篡位障碍,还逼迫多尔衮生母大妃纳喇氏死殉。此说受到一些人怀疑,因为努尔哈赤痛恨多尔衮生母不忠,去世前特命她死殉。当时多尔衮才十五岁,既无功业,亦无威望,故不可能立多尔衮为嗣。皇太极即位後,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勋劳卓著,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总之,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感情较好,无法想像皇太极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

有的则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努尔哈赤死後,皇太极与诸贝勒争夺汗位的斗争白热化,最後皇太极击败对手自立为汗。其间,皇太极与代善的争斗尤为激烈,代善有勋绩,有声望,也有势力,长期以来一直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皇太极抓住一切机会打击代善,如利用代善与大妃纳喇氏的暧昧关系,推波助澜,借助舆论,促使努尔哈赤罢黜大妃,代善威望遭受损害。努尔哈赤死後,又逼大妃死殉,削弱代善的势力,最後压服代善,夺取汗位。

还有学者认为,皇太极汗位并非夺立,而是由诸贝勒推举产生。太祖努尔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为汗者须请贝勒推举产生。当时诸贝勒中,数皇太极实力最强,努尔哈赤死去当天,代善长子劝代善说:“四大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表示同意。次日,在诸贝勒大臣聚于朝时,代善提议举皇太极为汗,请贝勒“皆喜曰善。议遂定,乃合词请上即位”。《鲁庵文集》所记更富戏剧性:代善表示,按努尔哈赤遗愿,当立皇太极为汗。皇太极推辞,主张代善当立,并“相让走避”。国不可一日无一君,大臣们一会儿去请代善,一会儿去拉皇太极,“号呼奔走于两间者再三,凡三日”,最後还是代善使人“群拥”皇太极即位。这里不见刀光剑影、不择手段的权力争斗,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谦让。这与贯串清朝特别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权力之争,形成强烈反差,令人难以置信。其中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按当时情况,民主推举皇太极为汗,还是有可能的。因为,当时人们相当崇尚武功,而皇太极的武功远远超过才十几岁的多尔表,与代善比也不相上下;此外,在政治识见、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上,皇太极都高出请贝勒一筹,由於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发展完善,遇大事须协商办理,因而推举才能卓著的皇太极即位,是不足为怪的。
第3个回答  2013-09-0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