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原名什么字什么现代著名的什么家,什么家他的主要作品有

如题所述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82年获“国际但丁文学奖”。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8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82年获“国际但丁文学奖”。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第2个回答  2020-09-17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1]

1933年,任《文学季刊》编委。[2]

1934年,赴日本旅行。

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1936年,巴金与上海爱国女学校学生陈蕴珍(萧珊)结识。陈当时是巴金作品的喜爱者,两人由通信讨论作品开始认识。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同年7月,萧珊高中毕业后追随巴金来到广州。

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1944年5月,与萧珊在贵阳花溪结婚。

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同年,抗战胜利,女儿李小林出生。

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

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

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

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

1972年,妻子萧珊病逝。
第3个回答  2020-09-18
巴金身份:
当代作家,文学家,词作家
主要作品有:
《家》《寒夜》《随想录》
拓展资料: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五四”运动期间,开始大量阅读《新青年》等书刊,逐步接受反帝反封建、科学民主等进步思想[1] 。
1920年,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广泛接触西方文学及社会科学著作,并参加了《半月》杂志的工作和一些进步社会活动[1] 。
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2] 。1922年2月,在《文学旬刊》上发表诗歌《被虐(待)者底哭声》12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1]
1923年,到上海求学,1924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5年,高中毕业后在上海从事社会活动和编译工作[1] 。1927年1月,赴法国留学,11月,出版译著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3] 。
1928年2月,译著《克鲁泡特金学说概要》出版;3月,参与翻译的《苏俄革命惨史》出版;4月,参与翻译的《革命之路》由上海自由书店出版;9月,译完克鲁泡特金《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上册,以《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为题出版;12月,从法国回到上海[1] [3] 。
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描写革命党人杜大心反抗军阀的斗争及其命运,该作品引起文坛的关注;1月,译著《断头台上》出版;5月,译著《蒲鲁东底人生哲学》出版;7月,译作《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下篇)出版;8月,译作《地底下的俄罗斯》(斯捷普尼雅克著)出版[3] 。
1930年,译作《骷髅的跳舞》(秋田雨雀著)出版,4月,译作《一个革命者的回忆》(即《克鲁泡特金自传》)出版,重译本《前夜》(即《夜未央》)出版[4] 。
1931年1月,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出版;4月18日,译作《草原故事》出版;8月,第一短篇小说集《复仇》由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4]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巴金
第4个回答  2013-09-04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追答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1982年获“国际但丁文学奖”。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追问

繁星选自什么体裁属于什么

追答

这是冰心的吧

选自《巴金选集》,散文

我还以为是诗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