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集”的读后感 (不少于600字)

如题所述

一面镜子,一个回声 发表于: 2009-10-10
  回忆本该是连续的,因了它的可一不可再,快乐或悲伤都变得冗长。可是每每提起以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个节点,仿佛我们是在时间轴上跳跃着踩着点过来的:十二岁小学毕业,十五岁初中毕业,十八岁高中毕业,二十二岁大学毕业……
  小时候总是不认真走路,和身边的伙伴划拳,赢的往前跳三步,输的留在原地。于是校道里偶尔会有两个人时而近时而远地相互比划着。如果上课铃响时还没有抵达目的地,我们便会不顾一切地往课室奔跑。
  也许我们是和自己玩着划拳跳步的游戏一点点成长起来的,如果输的次数太多,没有在限定的时间里抵达该抵达的地方,即便没有准备好心情,也必须不顾一切地往前奔跑,去按下启动下一轮游戏的按钮。
  三毛说,“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地消失过去。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不出时光的力量。”
  读三毛以前,从朋友那里听说了太多三毛。读三毛以前,先是读了一本介绍三毛生平的书,看了不少三毛的照片。在那些道听途说的有关三毛里,我唯一得到的确切的信息是,三毛不健全。终于有一天,我在图书馆的缓存架上拿起了她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翻开就已爱不释手,现世之人对她的一切非议以及对她的经历的盘根究底在我看来也在刹那间失去了意义。
  也许三毛是一个残缺的人,一如我们以及也在以某种残缺的形式继续着的我们的生活。赤裸裸的现实腐蚀了太多“年轻人自己也说不出到底是在追求什么的那份情怀”。不该太小心翼翼,还是不该太着急着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可以撬起理想的支点?偶尔我们会想,也许答案是该放弃,也许生命本身是永恒的空虚,是单调的延续。
  三毛却始终没有停下来。残缺的她总是能跳到残缺的生活之外,寻找乐观看待生命和生活的角度。上帝予以她洞悉世间的慧眼,这洞悉本是痛苦,而她却“不断地融合自己到她所能达到的境界中去”。因而我们读到了内心充满童话,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可爱的三毛。
  然而,生活在残缺的生活之中的残缺的她,也逃不开时光的力量,逃不开人性以及潜藏在人性之中的一切力量。因而我们看到了因孩童时代不愉快的经历变成问题少年的三毛,精神恍惚之际在医院的卫生间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的三毛,死后给读者及三毛研究者留下一堆不解之谜的三毛。
  是的,三毛是矛盾的,一如我们,芸芸众生里每一个普通的个体。从《匪兵甲和匪兵乙》到《我的三位老师》,从《雨季不再来》到《初见蒙娜丽莎》,从《安东尼·我的安东尼》到《去年的冬天》,这些点滴是三毛十七岁到二十二岁之间的成长过程和感受。我们在不同的经历里读到了相似的心情,那些我们无法言说的心情,在三毛笔下亲切而自然地一点点流露。
  她是一个任性的少年,她是一个难遇的知己;她探索着生命和生活的价值,她也是一个睿智的老师;她是一面镜子,看透了生活,也映射了你我,读懂了她,也就读懂了我们自己。如果你坚持研究她,其实你是在研究你自己。我固执地这样认为,尽管我知道,她只是她自己,她只是三毛,她只是三毛而已。一如我们,只是自己,渺小但不平常,因个性而悲剧。
  如果光照亮洪荒的瞬间是有声音的,我笃信,她就是那个回声,干脆而且响亮。
  住在荣总医院的那段日子,
  我常常在病床上看到许多不可思议的幻影,
  (据说有些药的确会令人产生幻觉)
  有一天午夜,
  我看见了三毛小姐站在床尾对我微笑,
  还跟我说了好多好多的话。
  可是大家全都不相信,
  护士小姐认真地告诉我,
  三毛小姐并没有住过这间病房,
  可是我真的看见了。
  后来我在几米的《又寂寞又美好》里看到这段句子,幸福与感动像波浪一样一圈圈地温柔而激烈的荡漾开来。我热爱的三毛,我热爱的几米,也许冥冥之中真的存在来自于永恒的指引,只是没人真的清楚它是什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