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合成孔径雷达(SAR)的发展现状? 求知识解答,在线等,急需

如题所述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雷达体制,它利用合成孔径原理,突破了实孔径天线对分辨率的限制,并结合脉冲压缩技术,可以对远距离目标进行距离向和方位向两维高分辨成像。SAR能全天候、全天时地提供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SAR成像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
从国家测绘局获悉,我国科研人员历时3年研发的“机载多波段多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测图系统”通过专家验收。这套测图系统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使我国复杂地形区域测图将不再受雨雪云雾,山峦沟壑等恶劣的天气和地理条件制约,成功实现全天时、全天候从万米高空获取高分辨率测绘数据,快速成图,及时动态监测地理国情。
试飞院“奖状”Ⅱ7025号飞机装备了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测图系统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继贤介绍,这个机载SAR测图系统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测绘困难地区实现全天时、全天候快速成图的遥感手段,具有传统光学遥感技术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世界各国都力争通过这项技术抢占测绘科技制高点。
我国幅员辽阔,大面积多云雾地区难于获取光学影像。近年来,国家西部测图工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工程的实施,加剧了对机载SAR测图系统的迫切应用需求。此外在灾情监测评估方面,急需利用机载SAR测图系统的机动灵活、高分辨率、高精度等优势,提高国家灾害应急能力。然而受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无法引进先进的机载SAR测图系统与技术。

据介绍,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制成功的机载SAR测图系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载SAR数据获取集成系统,开发了工作站、地面数据处理系统,编制了系列技术规定,为国家培养了一支专业技术队伍,显著提升了我国SAR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

据悉,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我国西部测图工程横断山脉区域约11万平方千米、陕西渭南地区1200平方千米的SAR影像数据获取和1∶1万、1∶5万比例尺产品测制。

专家指出,该系统可广泛用于地形测绘、应急响应、资源调查监测、重大工程建设监测和国防安全等领域,提升我国对地观测技术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