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兔子与月亮''的故事

如题所述

兔子与月亮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寓言:
从前有一只兔子,他每天晚上去看月亮,觉得月亮很漂亮,他想月亮要是属于我多好啊。有一天上帝知道了他的这个愿望,就把月亮赐给了他。但从此以后兔子却高兴不起来了,他整天要为失去月亮而担心,没心思去欣赏月亮的美了。
根据产权理论,没有明确归属的事物,容易发生“公有地悲剧”,对自己所有、占有并使用的事物,人们才有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融合或对应着人的自私欲望和人的责任道义。无论怎样,这种归属使人们套上了有形的物的枷锁和无形的心的枷锁。这里我们看到了经济学意义上产权功能,也看到了庄子意义上的“人为物役”、“人为物累”的异化现象。
如此说来,人的私欲与占有,在充当了社会历史进程不自觉的工具时,也使得自身有所待而不自由。无待是自由的前提。可是无论从客观上物质上,还是从主观上情感上,人都很难割舍自私的独占欲。
一旦放下呢?佛曰放下即自在,庄子说无待方逍遥。放下了“这是我的”、“这属于我”等等观念,也就走出了心牢摆脱了物役。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当然是一种很美好的境界。与其缠绕于归属和占有、独占和共享,不若放下。价值毕竟是价值,境界毕竟是境界。事实上,这并不现实也不合逻辑。走出了心牢,心又何处安放?
就像寓言里的兔子,赐给他的,是月亮,也是患得患失的情绪;如果没有了“属于我”的错觉,一切本来很美丽。可是,一旦得到了,他能回到以前么?即使回到以前,他又能放弃“月亮要是属于我多好啊”的独占念头么?没有时想得到,得到了又怕失去、怕分享。人间红尘中,兔子真不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