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题所述

如何处理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教师课前的准备,即备课或教学设计,是服务于教学实施的。 “生成”是指教学中发生的,教师没有预先设计的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不但要体现“以学论教”,还要体现“以动论教”,“因材施教”的策略。因此,无论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或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当中,都应渗透动态的综合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吸引学生的参与,引发动态资源的生成。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课堂上可能发生各种情况,如何把握时机,巧妙利用好动态生成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只要是有利于促使学生对生活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就要抓住契机,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甚至可以改变教学内容,而不必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
我记得在新课程教学中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三年级的教学课??“可能性的大小”,是新课程实施后才编入教材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一般通过“抛硬币”、“摸彩球”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可能、也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的含义。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乐在其中,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愉悦的气息。
而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我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有8个球,分为黄白两色,但黄球、白球的个数不同。小组活动完毕,各小组争相汇报活动情况,开始我很满意地在黑板上作着记录。到第5小组汇报时,却出现了颇富戏剧性的局面:他们小组的袋里有5个黄球,3个白球,结果他们摸到白球的次数反而比黄球的多了几次!并且他们组有个学生“坚决”不同意袋里边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到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
尽管事先已经考虑到有可能出现这种概率很小的情况,但当学生提到它时,还是免不了一愣。一愣之后,迅速调整了自己的上课思路:这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跳过去,不好!那怎样来引导他呢?对,先了解他是怎么想的然后再对症下药。
当学生“固执己见”时,选择逃避或强制都只是下策,积极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怎样才算是积极面对呢?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看法,并努力想办法弄清楚学生的真实想法;其次要对症下药,相机引导,本着平等对话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教师在和个别生对话时,一定要注意吸引其他大多数同学也参与其中,把说服个别学生的过程转化成促进全班学生共同发展的程。
遇到这种比较棘的情况时,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理念将决定事态发展的走向。事实上,这种“意外”情况的出现,是十分难得的课程资源,只要处理得当,很可能转化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正要求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抓住课堂中这些不期而遇的资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为“意外”而更显精彩!
课堂是生成的过程,在生成的内容中,有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引起大家的共鸣;有的则如迷途羔羊,与文本渐行渐远。作为教师,在面对动态生成时,更要学会把握生成,避免过度发挥。所以,每一次的意料不到都在督促我,惟有不断钻研,及时反思,扬长避短,才能使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为学生学习服务,课堂才能呈现预约的精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预设,也要注重生成。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地增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把平时的观察、思考记下来,并做归类、比较、反思、推断与联想。从而使自己的应变举措与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达到完美的统一。对课堂突发事件能妥善处理,使生成的新资源能为教学服务。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策略: 1.顺势引导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些生成需要教师顺势引导,点燃智慧的火花。由于教学时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在实际课堂的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教师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准备的教案,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 2.捕捉误区 教学过程是预设活动和生成活动共同构成的。教师要在课堂对话中及时发现学生认知的误区,将其变成教学的切入点和知识的生长点。通过有针对性的情境体验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这比生硬的讲解要奏效得多。课堂教学应当允许学生犯错,错误往往也会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有珍视并合理开发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给学生“知错”和“纠错”的机会,才能化“错”为“对”,激活教学,引领学生走向创造和成功。 3.乘胜追击 成功的课堂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解决学生进入课堂前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形成许多新的问题,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去探索。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次次被点燃,它将激励学生将课堂的探究延伸到课下,为学生注入不竭的动力。 4.研究学生 教师要时刻思考课堂上学生究竟需要什么问题。学生一看就会的,就不需要再去教,也不需要再此处设计探究活动;学生稍加思考就能悟透的,更不需要教师多费口舌;学生感觉陌生和有难度的,教师要讲清讲透,能应对课堂生成。为此,教师要有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理念,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自主探究,从而将知识真正内化吸收,进而转化成一种能力。 5.以疑促思 “生成”源于学生的大胆质疑。教学应在挖掘教材内涵和实施扩展外延中让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并采用相关策略引导学生释疑、解疑,实现动态生成。教师利用学生的疑问这“现场资源”促进“现场生成”。学生在于文本、教师的互动中,扩展了思维的空间,有效地提升了语言感悟、表达以及情感等方面能力,课堂也因此成了学生体验成功的乐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6-07
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亲自参与教学中的实践操作、观察、合作交流,亲自摸一摸、看一看等(即:百闻不如一见),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教学设计时,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的演示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的: 教学过程:(分为三步)
一、导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怎样计算它的面积?今天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教学实施: 1、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个别发言)。 2 、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合作完成三角型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小组合作完成): (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 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交流、分析、发现后,教师进行相应的讲解,引导总结出:S=ah÷2 3、设疑:只用一个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通过思考、操作、交流后发现(知识自动生成),只不过学生不知道这些方法叫什么(割补法、折叠法),教师进行点拨后学生便很快理解和掌握了。 4、学生自学例题,教师进行帮助。 5、课堂小结(个别发言、补充)。
三、课堂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上的“做一做”和相关练习题,适时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 2、教师出示事先设计好的补充性题目(有一定梯度、图文并茂))巡视、参与学生完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