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的历史情况?

如题所述

西周时期,境北部属陈国,南部属沈子国。春秋时期,鲁定公四年(前506年),蔡灭沈子国,境南部自沈入蔡;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楚灭陈,境北部自陈入楚。

战国时期,境北部由楚入魏,南部属楚。秦,始行郡县二级制,境北部属新阳县,南部属寝县,统辖于颍川郡。后分立陈郡改属之。

西汉,汉高帝六年(前201年)改新阳县为侯国,境北部属之,后复为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境中部置阳城侯国,旋废;南部仍属寝县(一作县)。同辖于汝南郡。

王莽篡汉,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汝南郡为汝土贲郡,改阳城为新安,改新阳为新明,改寝为闰治。东汉,始行州郡县三级制,境北部属新阳侯国;南部属固始侯国,后国废为县;中部属汝阴县。同辖于豫州汝南郡。

三国魏,境北部属新阳县,南部属固始县,同辖于豫州汝南郡。西晋,新阳县废。境北部属宋县,南部属固始县,同辖于豫州汝阴郡。惠帝分汝阴郡置新蔡郡,固始县改属之。

东晋,境北部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新蔡郡固始县,同辖于豫州。南朝宋、北魏,境北部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新蔡郡固始县,同辖于豫州。

东魏,境北部属北扬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豫州新蔡郡固始县。北齐、北周,北部属颍州陈留郡陈留县,南部属豫州广宁郡褒信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为州,境北部属颍州陈留县(后更名颍阳县),南部属沈州鱼同阳县。大业三年(607年)罢州为郡,北部属汝阴郡颍阳县,南部属淮阳郡鱼同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武德初罢郡为州,天宝元年(1742年)罢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罢郡为州。境北部属汝阴县,南部属沈丘县,同隶属于颍州(汝阴郡)。

五代,先后为梁、唐、晋、汉、周领地,县境分属颍州汝阴县、沈丘县。

宋,开宝六年(973年)分汝阴北5乡置万寿县。境北部属万寿县(后改泰和县),南部属沈丘县,同辖于京西北路颍州(后改顺昌府)。始置界沟镇于现城区东北部,属万寿县。

金,境分属泰和县、沈丘县,同隶属于南京路颍州。元,境分属泰和(后改太和)、沈丘县,同隶于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颍州。至元三十年(1293年)改属汝宁府。

明,境北部属颍州太和县,南部属颍州,同隶属于南京凤阳府。城区西北部属河南布政使开封府陈州沈丘县。

清,雍正二年(1724年)境北部改属亳州太和县,十三年改颍州为颍州府,境北部改属安徽省颍州府太和县,境南部改属阜阳县,城区西北部属河南省陈州府沈丘县。

扩展资料

界首位东经115°15'-115°32',北纬30°0'-33°0'。南北长48至58公里,东西宽10至25公里,国土面积667.3平方公里。地处淮北平原西北部。东与太和相邻,东南与阜阳市颍泉区接壤,南与临泉隔泉河相望,西连豫沈丘县,北依豫郸城县。

界首属沉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在32.5至38.2米之间,相对高度5.7米,西北稍高于东南,自然坡降为七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平原地表并不平整,可分为北、中部黄泛平原区和南部河间平原区两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界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8
界首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乡①。陈胜起义失败,被叛徒杀害,其将吕臣再次起拴新阳(今界首市北境尹城子),恢复了起义政权。元末红巾军领袖刘福通与韩林儿、杜遵道等起义于此②。   界首城的兴起可以追逆到春秋时期,名为养城,后讹为阳城,但只是作为居邑。由于其城频临颍水,地处中原通往江南的水上交通要道,至北宋时期日渐兴盛,形成了界沟镇,为颍州境内县以下十一大商业城镇之一③。宋代凡“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镇,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④。”界沟镇当时政府设在监镇官,负责征收商税,熙宁间界沟镇商税收入一度达836贯⑤。不过就当时整个颍州范围而言,界沟镇贸易并不发达,不仅落后于颍州所领汝阴、万 寿、沈丘、颍上4县县城,而且在万寿县所属斤沟、颍上县所属正阳、沈丘县所属永安诸镇之下;城区范围亦十分狭小,方圆不到一里,东依连家寨,至原市政府所在旧臧公馆(今市供销社家属院);东至今新华街、信义街口;南至今大义街中段,逼近颍水;北至至公街、吉甫街南侧。城内纵横街道共有4条:大义街、花布街、笆子街和大关帝庙巷。   为了方便交通,元代设界沟站。明初随着山西、山东移民大量迁入,界沟镇商业日趋活跃。至明代中叶,城区向东沿今迎祥街扩展至今文昌巷一线,原来的连家寨被圈入城内。明末始又称界首集。清代继续发展,咸丰五年(1855年)重筑寨墙,西寨墙扩展至今解放一、二、三大街东侧,北寨墙扩展至原玉皇街北首今新开路和前进巷一线,东寨墙大体沿今前进巷向南止于今迎祥街中段而与文昌巷原东寨墙相接;与此同时颍水南岸的刘兴镇亦修筑了寨墙,范围仅相当界首集的三分之一。   进入近代以后,日寇入侵,国土沦丧。1938年,徐州、蚌埠、商丘、开封等城市相继为敌侵占,津浦、淮海两铁路交通断绝,蒋介石为阻敌西进,悍然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一时黄水泛滥,豫东与皖北文大平原俱成泽国,界首成了敌占区进入内地的唯一孔道和重要门户。于是界首畸形发展,人口骤增,商贾云集,大批难民避居其间,城区随之扩大。1943年全城有界首、皂庙、刘兴3镇,有大小街道70余条。当时新修寨墙,颍河北岸自张庄西首东北行,经今市第一中学、在原宾馆之南,迤东南行经张楼巷东北,复东南行止于夏庄东南;颍河南岸。沿今卫东路以西,东南行至福利院西南折而东行,沿福通路至卫民路口折北于沙河大桥西南。1945年抗战胜利,外商相继携资返里,难民亦陆续回乡务农,界首城市遂渐渐走向萧条。   1947年界首解放,正式建立了界首市民主政府,使其城获得了新生。抗日战争时间界首三镇虽兴盛一时,并非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国难当头,灾民遍野的情况下由于它所处的特殊交通地位决定的。因此它完全是一个消费性的城市,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市场毒品充斥、走私诈骗盛行、城内妓院、书寓林立,地痞流氓逍遥其间,一般市民却衣履褴褛,食难饱腹。市民主政府建立以后,面对反动势力的猖狂反扑,在坚决开展对敌斗争的同时,及时提出保护发展民族工商业,组织城市贫民开展生产自救,进行民主改革,严厉打击贩毒、吸毒和走私诈骗,恢复创办学校,发展教育,开展正当文化活动,取缔书寓、妓院,城市面貌因而焕然一新,界首市成了豫皖苏边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淮海战役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为新解放的城市建设提供了经验。当时新建的工厂有界首发电厂、铁工厂、造船厂、被服厂、酿酒厂、裕丰面粉厂和大众烟厂等。由界首铁工厂与造船厂联合制造的小轮船为当时皖北地区工业界首家,曾在合肥逍遥津公展。1951年大水,界首市重修寨墙,市东夏庄被圈于城外,其余皆仍因其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发展,界首市经济、文体建设更是突飞猛进,特别是漯阜铁路的建成和通车,大大便利了界首城市对外的联系,界首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轻工业城市,拥有食品、酿造、塑料、鞋业、药业、化工、机械、造纸、纺织、制革十大骨干支柱产业,其中大中型企业13家,集团公司6家。随着工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界首城区因而突破了原来的范围耐 是一步扩大;城南陆续开辟了福通路和大桥南路,城北先后开辟了中原路、新阳路,城东增辟了大桥北踽 、昌盛路、东升路、人民东路及东顺河街等。这样,原处城郊的大郭寨、贾庄、尚庄、程庄等全部划入市区。旧城区街道亦不断得到改造,原来的寨墙早已拆除。现在,界首市正以一个崭新的城市不断发展壮大,进入21世纪。
第2个回答  2018-04-12
界首城历史悠久。
据史书记载,北宋初年,境内有一沟(现已不存),为颍州与陈州的分界沟,遂置界沟镇,设界沟驿。元代改设界沟站。明洪武年间,于此设界沟关。明末,因界沟为颍州府边缘首集,始名为界首集。这个过路店形式的小集镇,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2
西周时期,境北部属陈国,南部属沈子国。
春秋时期,鲁定公四年(前506年),蔡灭沈子国,境南部自沈入蔡;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楚灭陈,境北部自陈入楚。
战国时期,境北部由楚入魏,南部属楚。
秦,始行郡县二级制,境北部属新阳县,南部属寝县,统辖于颍川郡。后分立陈郡改属之。
西汉,汉高帝六年(前201年)改新阳县为侯国,境北部属之,后复为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境中部置阳城侯国,旋废;南部仍属寝县(一作县)。同辖于汝南郡。
王莽篡汉,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汝南郡为汝土贲郡,改阳城为新安,改新阳为新明,改寝为闰治。
东汉,始行州郡县三级制,境北部属新阳侯国;南部属固始侯国,后国废为县;中部属汝阴县。同辖于豫州汝南郡。
三国魏,境北部属新阳县,南部属固始县,同辖于豫州汝南郡。
西晋,新阳县废。境北部属宋县,南部属固始县,同辖于豫州汝阴郡。惠帝分汝阴郡置新蔡郡,固始县改属之。
东晋,境北部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新蔡郡固始县,同辖于豫州。
南朝宋、北魏,境北部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新蔡郡固始县,同辖于豫州。
东魏,境北部属北扬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豫州新蔡郡固始县。
北齐、北周,北部属颍州陈留郡陈留县,南部属豫州广宁郡褒信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为州,境北部属颍州陈留县(后更名颍阳县),南部属沈州鱼同阳县。大业三年(607年)罢州为郡,北部属汝阴郡颍阳县,南部属淮阳郡鱼同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武德初罢郡为州,天宝元年(1742年)罢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罢郡为州。境北部属汝阴县,南部属沈丘县,同隶属于颍州(汝阴郡)。
五代,先后为梁、唐、晋、汉、周领地,县境分属颍州汝阴县、沈丘县。
宋,开宝六年(973年)分汝阴北5乡置万寿县。境北部属万寿县(后改泰和县),南部属沈丘县,同辖于京西北路颍州(后改顺昌府)。始置界沟镇于现城区东北部,属万寿县。
金,境分属泰和县、沈丘县,同隶属于南京路颍州。
元,境分属泰和(后改太和)、沈丘县,同隶于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颍州。至元三十年(1293年)改属汝宁府。
明,境北部属颍州太和县,南部属颍州,同隶属于南京凤阳府。城区西北部属河南布政使开封府陈州沈丘县。
清,雍正二年(1724年)境北部改属亳州太和县,十三年改颍州为颍州府,境北部改属安徽省颍州府太和县,境南部改属阜阳县,城区西北部属河南省陈州府沈丘县。
人民广场
人民广场
民国初,县境大部属安徽省淮泗道阜阳县、太和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阜阳专员公署,太和县、阜阳县皆属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析阜阳县西部置临泉县,境南部遂划入临泉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城区西北部发展为皂庙镇,属河南省沈丘县,与界首镇、刘兴镇鼎立为界首三镇。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界首、刘兴、皂庙3镇合并建立界首市民主政府。是年11月境北部属沈鹿淮县(界首县),12月南部属泉阳县。界首市、界首县同属豫皖苏边区行署二分区,泉阳县属四分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豫皖苏边区行署建制撤销,境北部属太和县,中部(现城区)属界首市,南部属临泉县。同辖于皖北行署阜阳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53年9月,撤界首市建界首县,划临泉县的洪庄、砖集、陶庙3区,太和县的光武区和税黄区的西部为界首县辖地。隶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58年11月,界首县与太和县合并为首太县,境南洪庄、砖集2区划入临泉县。翌年4月底,太和县、界首县分置,辖地仍沿原制,属安徽省阜阳专区,至1985年未变。
1988年8月17日,撤销界首县,设立界首市。
1996年底,辖3个街道11个镇4个乡:西城街道、颍南街道、东城街道、光武镇、芦村镇、刘窑镇、王集镇、陶庙镇、砖集镇、顾集镇、泉阳镇、戴桥镇、大黄镇、田营镇、靳寨乡、任寨乡、舒庄乡、邴集乡。共有249个行政村。市政府驻东城街道。
1997年,刘窑镇更名为新马集镇,镇政府驻新马集。调整后,界首市辖3个街道、12个镇、3个乡。
2004年底,界首市辖3个街道、12个镇、3个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8-28
 界首城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北宋初年,境内有一沟(现已不存),为颍州与陈州的分界沟,遂置界沟镇,设界沟驿。元代改设界沟站。明洪武年间,于此设界沟关。明末,因界沟为颍州府边缘首集,始名为界首集。这个过路店形式的小集镇,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州、蚌埠、开封、商邱等商埠为日军占领。国民党御敌无策,为阻止日军前进,扒开花园口,造成黄水泛滥,形成大片黄泛区,交通受阻,人民涂炭。而界首因水陆交通便利,成为从前方到后方,从敌占区通往陕、甘、川、黔、滇等省区的要道,因而迅速发展起来。几年间,界首集万商云集,货积如山,贸事繁杂,街道纵横;集西的皂庙原本旷野荒冢,也猛增许多街道,交易蜂起;隔河相望的刘兴集,盐粮业发达,运输便利,热闹非凡。这就是初步形成的界首三镇。同时国民党也看好了这个地方,在界首派驻许多部队,设置党、政、警、特等重要机关,企图把界首建成一个苏鲁豫皖地区的稳固的统治中心。界首遂成为达官贵人的聚集之地,商贸人士的发财场所,贫甘难民的谋生地方。这时的界首人口达20多万 ,被誉为“小上海”。时隔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的党政军机关忙着去沦陷区大中城市接管“胜利果实”,富商大贾及流离难民都纷纷返回故里,界首一度萧条下来,城市人口下降到7万 余人。 1946年11月,中共中央派吴芝圃、张国华来到睢(县)杞(县)太(康)地区,组建中共豫皖苏区党委和豫皖苏军区。12月12日,在睢县平岗召开誓师大会,宣布豫皖苏边区的成立,边区辖三个分区,一个独立旅,一个特务团,并提出“坚持豫皖苏,保卫豫皖苏,扩大豫皖苏,巩固豫皖苏,为解放全中国做出贡献”的口号。会后,豫皖苏军区部队远程奔袭,纵横驰骋,很快打开了局面。1947年初,豫皖苏二分区在郸城集宣告成立,决定在新开辟的淮阳县、鹿邑县和淮太西县的基础上,再开辟沈(邱)鹿(邑)淮(阳)县,并配备干部,组织县区武装,以郸城区为依托,向沙河沿岸出击,打击和消灭国民党反动地方武装和土顽的有生力量,以巩固和扩大沈鹿淮县。
  鉴于界首是沈鹿淮县境的较大城镇,人口集中,商贸繁杂,水陆交通均甚便利,能为财政提供较好收入,为此,解放界首,建立界首市民主政府是豫皖苏部队的重要任务之一。1947年4月14日,军区副司令员兼二分区司令员魏凤楼率部出击到沙河沿岸,一举打跑了国民党的联防区武装,第一次解放界首城。为了追击并消灭敌之有生力量,经安抚群众,稳定民心和询查匪踪之后,魏凤楼部即撤离界首,西进剿匪。5月18日,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在二分区部队的配合下,从秋渠出发,于当夜由新安集偷渡沙河,进抵界首以南,经过夜间的激烈战斗,消灭国民党潢川保安团2个中队,沈邱保安团3个中队,击毙国民党临泉县保安大队长李澄波,活捉国民党界首镇商会会长饶绍周。时在界首的国民党临泉县长裴代志和刘举镇商会会长戴偕五闻风丧胆,连夜潜渡沙河向东逃窜。19日晨第二次解放界首城,遂即成立以副专员董敬斋为首的市政府,上街宣传党的政策,没收土豪劣绅恶霸地主财产,发放救济物资,边抚群众,稳定社会秩序。数日后又撤离界首,在广大区域内寻歼国民党的武装力量。界首又处于国民党联防区和土顽的控制之下。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大堑,揭开了全国战略反攻的序幕。“围剿”豫皖苏边区的国民党正规军,大部怆惶北调,留下的只是各县保安团和土顽武装,沙河流域形势随即好转。豫皖苏二分区武装和沈鹿淮县大队越过黄泛区,出击沙河两岸,发动群众,建立基层政权。8月中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经沈鹿淮县顺利通过沙河,更增长了解放军的神威,国民党地方武装望风披靡,四处逃窜。二分区部队主动袭击保安团和土顽,打了许多小胜仗,解放了广大乡村。鉴于光武、黄桥、界首等地区原属太和县境,二分区决定将沈鹿淮县改名为沈(丘)太(和)鹿(邑)县。并于9月18日,任命乔道三为界首市长,待机进军界首城。9月下旬,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开展扫荡战,不仅牵制了大批敌正规部队,而且大量地消灭了敌地方武装和土顽势力,为黄淮平原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0月1日,华野六纵十六师击溃了以郭松涛(国民党沙北指挥部主任)为头子的联防区土顽,第三次解放界首城。二分区根据豫皖苏区党委的指示,在华野的支持帮助下,成立了界首市民主市政府,市长乔道三于当日随军进入界首城,积极开展市政府工作。
  乔道三到界首后,在短期内着重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会同各路来的干部,组成市政府机构。由沈太鹿县大队副政委齐士钦任政府秘书,巴集区委书记罗克任市财粮科长,二分区干部戴鸿烈任市工商税务局局长,华野干部潘晓光任市公安局局长,为保卫新生政权,组建市大队,由二分区干部李遂成任队长,同时华野还派一些骨干加强市属刘兴区和黄桥区的武装力量和政权机构。在界首作短暂逗留的陈毅司令员,派人送来一批武器弹药,表示对市政府和市大队的支持和厚望。当时市政府设在民主街北首街西一幢房子里,门前挂着“豫皖苏边区界首市民主市政府”的木制牌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