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下 研究生教育形式中学术型、专业学位与普通研究生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研究生分为全日制和在职的,全日制又分为专业的和学术的,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之区别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它不仅是培养活动展开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切培养活动的归宿。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使研究生达到应有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具体而言,是在“品德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方面达到研究生层次的标准。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范畴的不同,要求两类不同学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之区别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主要环节。课程设置反映知识结构的内涵,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掌握的知识范畴有所区别,课程设置也体现出差异性。

三、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导师指导之区别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导师指导的目的在于开拓思路、挖掘潜能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生源对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规定了两类教育在导师队伍的组建和导师指导方式上的差别,总体而言,形成学科导师组和校内外双导师指导的区别。
  学术性学位研究生除了担负传递高深学问的历史重任外,主要承担着创新知识和发展学科的责任,后者是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如美国研究生院对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者有一条标准是“有对本学科发展做出个人贡献的能力”;日本《研究生院标准》对获得学术性博士学位者明确规定,“对从前的学术研究成果再增添新的见解”;我国《学位条例》对博士学位获得者也规定,要“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渐壮大,科学研究范围变得越来越深入、交叉、边缘化,仅靠导师一人指导各种类型的研究生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况且,当今科技正以不断分化、综合并以综合为主流的趋势发展,“创新性成果往往产生在多学科的相互交叉点上”。为保证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就需要建立起不同学科组建而成的学科导师组,通过导师组的最佳群体组合,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开阔视野,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学科的发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数是在职研究生,“进校不离岗”,边工作边学习。研究生除了在校集中上课外,大部分时间仍需用于工作实践。对这类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培养,更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论文质量的提高。所谓校内外双导师制,是指有深厚理论基础、较丰富指导经验的校方导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基础理论和一定指导能力的各职业部门的导师共同指导、培养研究生。校方导师一般有较强的科研功底,有多年指导研究生的实践经验,但他们对各职业部门的具体实际问题、特殊背景等并非十分熟悉,所以他们以学术指导为主;而各职业部门导师对本单位的现实与发展、本部门的技术问题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因此,他们以指导实践工作为主。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发挥导师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不仅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对研究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之区别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正如以上所述,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有所区别,导致两类人才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也存在差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6
凡是通过每年元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而录取的研究生,称为普通研究生。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都是通过每年元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而录取的,所以都属于普通研究生。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理论研究为主,培养的是高级研究性人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理论为指南实践为主题,培养的是高级应用性人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