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一句话的理解

“中国人只创造了两个理想,一个是山中的桃花源,一个是墙里的大观园。我的笑话不过是把大观园搬到了山里,忘了林黛玉的药锄是葬花用的。“ 如何理解?(不是阅读理解题,可以自由谈看法)

把一种生活态度生搬硬放在另外一个与之不相容的生活方式中去的时候,其结局往往是可笑甚至可悲的。这就如同黛玉的锄头,那本是富家小姐葬花的道具,却不是农家除草的农具。 

现在根据顾城的这一段话和文章标题阐述一下个人理解:

“中国人只创造了两个理想,一个是山中的桃花源,一个是墙里的大观园。“ 

中国人创造的两个理想,即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和【显】两种境界:

    【隐】:所谓“隐”,主张淡泊名利、远离尘世、顺其自然。“隐”有“遁世”的内涵,以佛道思想和陶渊明“桃花源”和“采菊东篱下”的生活态度为代表。“隐”长于淡薄、自然、悠然自在,但有些人会因其对物质生活的淡薄而感觉 简朴、平淡、无味、甚至无趣。

    【显】:所谓“显”,主张仕途功名、积极入世、改造命运。“显”有“入世”的思想,以儒家和孔、孟为代表。“显”则长于富足、发达、功名利禄。当然,也会有人因其为功名仕途的付出而感觉 喧嚣、复杂、奔波操劳、身不由己。

这两种境界是相互对立的,同时又相互依存。“山中的桃花源”即代表了“隐”的境界,“墙里的大观园”则代表了“显”的境界。

我的笑话不过是把大观园搬到了山里,忘了林黛玉的药锄是葬花用的。

传统文化中【隐】和【显】两种境界,如同“阴阳”之道,即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但人们不懂其中关系,往往既想要“隐”的悠然自在,又不想要平淡朴素、无趣无味,既想要“显”的功名利禄,又不想要奔波操劳、身不由己。

但这种向往,往往与现实有所差距,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出现这种差距时,就要有所取舍、有所牺牲、有些人甚至会不惜代价或不择手段。深陷其中的人就会出现“把大观园搬到了山里”的笑话,把一种生活态度生搬硬放在另外一个与之不相容的生活方式中去。就如同“忘了林黛玉的药锄是葬花用的”。

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 顾城

回到顾城的“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我对其的理解是“有所值”和“无所愧”;若只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不违心”。

    什么是“活的是自己”?就是在理想与现实出现差距时,自己固守着本心,所舍去的是甘愿的、无悔的、不违心的、是因为不违心而“有所值”。

    什么是“干净”,就是所坚持的是积极正向的、有操守的,是因不违心而“无所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6
可以从顾城说宝钗窥得几分:

宝钗屋子一片雪白。她是天然生性空无的人,并在“找”和“执”中参透看破。她一件件事都做的合适,是因为并无所求。林黛玉敬她妒她,除了姻缘之故以外,更主要的是,这是一个她无能为力的世界。

林黛玉心性之强,达到女儿的顶点。她知道湘云、探春都不如她,至于宝琴,更是视之若无,所以很好;但对于宝钗一直心怀恐惧,这个恐惧是一种对于未知的恐惧,她无法明白宝钗的心之所在。宝钗生为女儿身,却并无多少女儿性。
林黛玉不会嫉妒袭人,但是她较上了宝钗。真性情之间的关系并不都是友好,经常是非常残酷的。
宝钗的空和宝玉有所不同,她空而无我,她知道生活毫无意义,所以不会执留,也不会为失败而伤心;但是她又知道这就是全部的意义,所以做一点女红,或安慰母亲,照顾别人。她知道空无,却不会像宝玉一样移情于空无,因为她生性平和,空到了无情可移。她永远不会出家,死,或称为神秘主义者,那都是自怜自艾之人的道路。她会生活下去,成为生活本身。
她与生活唯一的不同,是她还看得到虚空和走进虚空的人看见的幻影。也只有她,听清了宝玉最后的不祥之言。
宝钗无妄想,亦无理想,亦不会破灭,又啥都明白,自可过太平日子。
她无求无喜,却一切有度,不是无可奈何的折中,确是一种天然的“合适”。这“合适”的法则举世无例,所以也不拘泥。所做大体是公正,名分上的事情自去做,但也无私。对针尖麦芒的黛玉她意外爱护,赠诗送药。小心眼的人读此多以为是她笼络伎俩,其实不然。宝钗还是知人品性,清浊。她看黛玉倒是较宝玉为重。其实她又何尝看得上宝玉。
薛宝钗根本的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另外一个方面,她的屋子里一片雪白,什么都没有。实际上她是最早悟到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人了。她不是通过痛苦和思考悟到的,而是天性如此。家里破产,哥哥被抓了,趁有活口,劝她妈妈问问他还欠了别人多少钱,都没钱了,她也无所谓。她是真正无所谓的人,可是她一切事都做,一切都要做的合适。她不求目的,只有合适,这就是中庸之道。这种合适又很微妙:这个人应对这个事,它合适;他们俩之间这样做合适,它是随机应变的,又是先验的。这个合适蕴涵在她的所有内里外在中间。实际上她根本看不上贾宝玉,但她也无所谓。
她是无所求的人,所以你不能以市俗经验推想她的动机,为什么要什么,她就像“月映万川”,只是现象罢了。
薛宝钗天然的悟,有一事可以说明。贾宝玉早先看戏,鲁智深有句唱词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当即宝玉就落下泪来,黛玉就吃了一惊。宝钗于是说:“坏了,这个人悟了”黛玉说:“哪的事啊,看我问他一问。”黛玉就问了他两句话,宝玉一呆就答不上来,也就不想这件事了。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世界与自己没有关系。那么实际上,宝钗说“坏了”的时候,就已经在前面等着他了。
中国只有两次描画了人间的天国,一个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一个是红楼梦的大观园。
在《红楼梦》里,人无论好坏,只论清浊,其中的女儿性恰恰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性和谐的最高梦想。男性化的醒悟往往在于领悟自身的虚幻,将人归于天。而女儿是水做的,无须这种领悟,她们是天化的人,自身就是天上无尘的花朵,在显示冥冥之时,上天也不能不欣赏自己的创作。
我认为《红楼梦》之所以这么漂亮,不在于它仅仅是写好了一个什么故事,或表达了哲学观念,而在于它体现出中国精神一个特别美妙的地方。
这个美妙的部分在西方文学里本来是个绝望的部分,就是浮士德说的“真美呵,你停下来吧”,但是就消失了的那个部分。它不停下来,因为执之者失。这时中国就采取一个什么办法呢?——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处相望不相闻。
任万物自生,如天观世。每个生命的美丽都不去驾驭,自现而自隐,自灭而自生。黛玉和宝玉,爱的那么深切,也没有说,我爱你,一点也没有。它就是两个心的显示过程。
第2个回答  2017-08-28
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是顾城同名散文诗《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中的一句。讲的就是一个人要有真性情,不矫揉造作,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当然不是指面对肮脏的自己,而是不断自我净化后的自己。
原文“一个人,生活可以变得好,也可以变得坏;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可以做一个艺术家,也可以锯木头,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有一点,就是他不能面目全非,他不能变成一个鬼,他不能说鬼话、说谎言,他不能在醒来的时候看见自己觉得不堪入目。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一目了然,这句话是对整段话的总结,我们要做真实的自己,不盲目崇拜,不妄自菲薄。并且是干净的自己,不自甘堕落,不断升华自我境界。
第3个回答  2017-12-02
活出一个真实的自己,不娇柔造作。远离尘世喧嚣;例如说,功名,利禄,不让自己因二者变得邪恶。这就是我对此话的理解。
下面我来讲讲,人为什么应该活出真实?
因为,人活在虚伪中,实在很累。就好比假如你身为演员,一天到晚扮演另外一角色一朝到晚,你累不累?相信你都虚脱了吧?更何况另一角色不日不夜的(除去睡觉时间),你说对不对?
接下来我讲讲人为什么应该远离喧嚣,不争名,不逐利?
因为,如果人成天只为白花花的钞票,损害健康去工作,损害生命去工作。且无空时去休闲,去挥霍。个人认为,实在是种悲哀。
所以人只有活出实在,才能健康。开心,快乐才能伴携一生,以及亲人。
再下面,我举争名逐利害己的两例。
例如,一人为名为利成日在外劳碌奔波,酗酒,生活还不规律,终患癌症而亡。例中的道理很显然。这就是长期重名重利的后果
又例如,一个人他很优秀,本以为一定能升职,到最后位置却不是他的,然后一时愤懑杀死一人,被判死刑。这也是受了看重功名,利禄的恶果
两例很显然,那就是牺牲了身体健康,争利为名,日夜劳碌。很可能就是盖衾化火,涅槃而去的结果。
(相信各位都不希望人生会是上两例的结果)。
知足于己于人都有益的两例。
黄婆婆今年九十二岁,虽然家里月养老金仅三千余元,但是她知足,活在开心,快乐之中。所以她长寿,九十二岁身体依然硬朗。
曾男士,今年三十岁,虽然在公司驻职底层。但是他淡泊名利,无所大欲,为人知足。领导看他人不错,便晋升他为经理。
第4个回答  2017-12-30
这段话不是顾城写的,是一位美国人写的,题目叫做《生活的真谛》。
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
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驶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子说:“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孱弱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儿?”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买花儿,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有意思了。我只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儿。”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总寄钱来,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的这么想?”
“是的,夫人,您别见怪。我是想,自己常跑医院和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儿了。他们爱看花儿,爱闻花儿。那儿的人们都是活的。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老妇人没有作答。她只是又小坐一会儿,默默祷告了一阵,没留一句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直率,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儿都送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儿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
不错,她发现了我们都知道但常常忘记的一个道理,施与受其实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你提供给这个世界的也正是你所回收的。当你帮助别人使其获得快乐之时,你会发觉自己也感到更加幸福和快乐。不要吝啬于你的施与,你会得到更多的快乐,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