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解释】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双亲。他是个~的孩子。

【拼音】[ xiào shùn ]

【反义词】不肖、忤逆

【出处】《国语,楚语上》:「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

扩展资料:

【近义词】孝敬

【拼音】[ xiào jìng ]

【解释】孝顺尊敬(长辈):~公婆。把物品献给尊长,表示敬意:他带了些南边的土产来~老奶奶。

【近义词】贡献、孝顺

【反义词】不孝、忤逆、虐待

【出处】 《诗大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义务!诗经、尔雅中》说:“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意思就是说,要尽心赡养侍奉父母,尊敬爱护老人“顺”,就是要顺从,依老人的意愿行事,主要指在养老方式、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方面,也可以说,“顺”是“孝”的具体体现。
子女是父母生养,从出生开始,喂养抚育,洗浆补订,生病时不眠不休的照料,若是难治之病,情愿舍命换儿安;稍长,教给基本生活能力,供给读书,关心其成长,永不停歇。父母对子女付出的爱,是一生一世,可谓:亲情无价,骨肉情深。而为子女者,在父母面前,永远是负着债的。
子女对父母尽孝道,是一种基本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孝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孝的真谛是:“报本思源、尊重生命、图谋发展”。
父母生前应做到:“尊重关爱,顺从意愿,不亏吃住,衣洁保暖,病有所医”。让父母“活得自尊”、“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活得有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父母的过错,应柔和、细声进行劝谏,耐心温和地指出,决不能对父母进行粗暴的训斥和指责,更不能恶意地讥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4-26
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义务!诗经、尔雅中》说:“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意思就是说,要尽心赡养侍奉父母,尊敬爱护老人“顺”,就是要顺从,依老人的意愿行事,主要指在养老方式、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方面,也可以说,“顺”是“孝”的具体体现。 子女是父母生养,从出生开始,喂养抚育,洗浆补订,生病时不眠不休的照料,若是难治之病,情愿舍命换儿安;稍长,教给基本生活能力,供给读书,关心其成长,永不停歇。父母对子女付出的爱,是一生一世,可谓:亲情无价,骨肉情深。而为子女者,在父母面前,永远是负着债的。 子女对父母尽孝道,是一种基本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孝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孝的真谛是:“报本思源、尊重生命、图谋发展”。 父母生前应做到:“尊重关爱,顺从意愿,不亏吃住,衣洁保暖,病有所医”。让父母“活得自尊”、“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活得有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父母的过错,应柔和、细声进行劝谏,耐心温和地指出,决不能对父母进行粗暴的训斥和指责,更不能恶意地讥讽
满意请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03

“孝”

说到“孝”,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谈到“孝顺”,一般人的心中,“孝”是针对父母的,“孝”是“顺”,顺从父母是“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关于“孝”的佳话。《二十四孝》的故事,从上古时期孝感天地的舜,汉朝卖身葬父的董永,到北宋的黄庭坚。不同的境遇,但都尽心行孝的故事,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传诵。是啊,生身者父母,对父母亲的孝顺是为人的基本品德。没有这个孝,其他道德都是空话了。

其实啊,孝顺除了,对于父母的孝顺的涵义之外,有着更深层的含义,是更广义的做人的品德。它并不仅仅是针对父母,对父母的“孝”只是其内涵中的一部分。

儒家经典中有一部书叫《孝经》,非常详细的记载了孔子对“孝”的内涵的解释。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意是说,孝,在小处体现在同亲人的关系上,中体现在同君主的关系上,在大处体现在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上。换句话说,对父母的孝,是孝在小处的体现,孝是一个更广义的人的品德。

因为一个人所处的地位的不同,所要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孝”的具体表现也不完全一样。对于天子来说,爱自己的亲人,就不敢对别人不好,尊敬自己的亲人,就不 会怠慢他人。将对自己亲人的爱敬应用于天下人身上,百姓就会深受其惠,这是天子的“孝”。对于士大夫来说,用对自己父母的爱敬来对待君主和年长于自己的 人,不失忠顺,是士大夫的“孝”。而对于寻常百姓来说,遵从天地之道,勤俭节约,供养父母,就是寻常百姓的“孝”。也就是说,真正的“孝”是指一个人能够 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身边的一切人,“孝”是一种超越了血缘关系的更广意义上的博爱。“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无私博爱的胸怀是对父母亲 人爱的基础,而对父母亲人的爱是这种更宽广的博爱在亲人身上的具体体现。所以孔子说,先教导百姓懂得博爱,就不会有人遗弃自己的亲人。

现在 很多人一提起“孝”,就想起“光宗耀祖”。我想这大概来源于孔子在《孝经》中也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珍惜自己的身体生命,是孝的开始;修身遵从道义,名扬后世,使父母荣耀,是孝的终极。可是大家看到了“扬名于后世”,却忽视了“立 身行道”。要知道,“立身行道”在前,“扬名于后世”在后。在人类普遍道德水平比较高的时候,扬名后世的都是有德之士,“扬名于后世”是“立身行道”的必 然结果,却不是做人的目地。“孝”是通过“立身行道”达到的。当人类道德开始下滑的时候,“扬名于后世”变成了目地,于是就有了不择手段向上爬的人。其实 真正的“孝”是通过修身养德实现的。

那么,到了具体的行为上,“孝”体现在哪里呢?是不是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孝呢?不是的。 当然作为子女,赡养父母是应该的,但是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一个修身养德的人,会给父母带来长久的幸福和安宁。而一个骄傲妒嫉的人,哪怕他得到了一时的利 益,时间久了也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难。所以孔子在《孝经》中认为,如果一个人做不到荣辱不惊(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哪怕 他每天用丰厚的饮食供养父母,也说不上“孝”。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远比表面上的行为表现重要。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顺从父母 的要求就是孝。其实这是将“孝”片面理解的结果。做臣子的“孝”是不要陷君王于不义,做子女的“孝”是不要陷父母于不义。所以如果君主或者父母做的不对, 做臣子或者子女的一定要争。也就是说,对父母的孝顺不能以牺牲是非为代价。如果以孝顺父母为名做了不对的事情,其实也是陷父母于不义,那就更谈不上“孝” 了。

中华文化有着很深的内涵,但是归根结底,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孝”也是一样。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定会无私地关爱自己的亲人;而一个 自私的人即使在没有矛盾的时候能够对父母很好,到了关键时刻想到的很可能还是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道德也在下滑,“孝”的涵义逐渐被歪曲了,变得 狭隘和表面化。其实当社会上的人可以为了对亲人的“爱”无所不为的时候,这个社会已经就很危险了。


第4个回答  2011-11-18
孝顺是用情感和尊重为基础的,是发自内心的无私无利的一厢情愿的情感流露。有时就是一种理解、关爱、顺从、尊重、帮助、微笑、认同和帮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