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人范蠡,为何三次散尽家财?又东山再起?

如题所述

范蠡每次散尽家财都是为了救济贫困,但是由于他惊人的经商头脑,每次散尽家财后都能赚到更多的钱财,成为巨富。

汉史学家褚少孙:夫月满则亏, 物盛则衰, 天地之常也。知进 而不知退, 久乘富贵, 祸积文祟。做官,范蠡能做到功成而不居,经商,他又能做到财聚而不守,所以才能全其身,成其名。甚至被后世供奉为神灵。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鸟尽弓藏: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之后,立刻离开了越国。他从齐国写信给文种说:“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大意是说:飞鸟射杀完了,好的弓箭就会被收起来。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猎狗就会被煮掉。越王为人阴险,工于心计。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你为什么还不快离开呢?

文种在收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但最终仍未逃脱赐死的命运。而范蠡却早早料到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他的过人之处啊!而鸟尽弓藏自此以后便成为了一个成语,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后代诸多名臣都以此为警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4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汉族,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中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4-24
辞官后就是一届布衣啦,有财招人惦记不一定守的住,散了换个地儿再来
第3个回答  2015-04-24
这样我想起了著名网络评论家老湿先森说过的一句经典的话!说:‘有钱的人都是相似的’苦逼的人却各有各的苦逼!这个虽然有点跑题,但是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我觉得会赚钱的人即使再穷也能想到赚钱的方法,不会赚钱的人手持重金也只不过存到银行或者买信托基金吃吃利息罢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