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候,德国在东线为什么输的那么彻底?

西线基本没有什么压力,基本就在单挑苏联,还有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的帮忙,怎么一个斯大林格勒战役,被围歼了一个第六集团军20多万人,就被说成“打断了德国在东线的脊梁骨”? 想想开战初的那几个月,苏联损失的叫一个惨,被俘虏的200万都不止。
为何德国的抗击打能力这么差劲?还有,为何到后期,德国的武器装备都被苏联全面超越,比如坦克火炮数量,原先横扫的德国装甲部队,为何落到了被苏联横扫?还有德国掌握了几乎整个欧洲的资源,铁矿有瑞典,煤矿有本土,原油有罗马尼亚,为何到后期,武器装备的补充会跟不上?
如果说41年冬季,德军的后勤因为不熟悉苏联的寒冷而产生大面积冻伤及后勤补给不足,为何到了42 43年,德国的后勤还会出现问题,我不相信整个德国陆军统帅部,都没有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我感觉,以德国的装备实力,兵员素养,即使不像初期横扫苏联,到了43 44年,转为固守阵地,应该没问题啊,比如还能打个哈尔科夫反击战,为何到了44年,被苏联的10次打击横扫,搞的狼狈逃窜,前后差距太大了!
求高手解答,我提问都手打了这么多字了,你们那些复制黏贴的,就不要发了!

第1个回答  2017-12-30
第一,斯大林格勒战役对德国的主要损失在于打破了南俄战场的战线连贯性;乌克兰方向德军被切分成几块:深入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位于哈尔科夫区域的顿河集团军群;位于克里米亚区域的守备部队。由于联系被切割开,战线形成多个突出部,为了防御,部队的机动性受到消弱。你不妨看一下曼帅的回忆录,当时A集团军群的大部队是渡过海峡转移到克里米亚的,造成他这边的兵力不足
第二,第六集团军当时得到了第四坦克集团军的其他部队的支援,兵力不止20万,而且当时第六集团军是乌克兰战线最大的一支机动兵力,他完蛋以后,直到哈尔科夫会战之前,德国的机动兵力始终不足
第三,斯大林格勒战役对德国的战斗力影响并非之前吹的那么大。德国总参谋部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评价是:回到原点的一次旅行。德国的战斗力衰竭是库尔斯克战役,此战之后,苏联人获得了战略主动权,可以自主地发动攻击,消耗德国武装力量,到了10次打击的时候,德国人的精兵逐步被消耗,局势变得无法挽回
第四,德国的确掌握了欧洲的资源,但缺少统筹,你可以去看一下相关数据,知道施佩尔担任生产部长之后一年,德国国内还没有实现满负荷生产,相当一部分设备在生产奢侈品。对欧洲各国工业设备的运用也很不充分,浪费和效率低下现象很严重。后期美国人有意加强了对油田、炼油厂、轴承加工厂的攻击。影响了德国人的生产
第五,德国的兵器生产过于强调精密化,生产工时太多,难度太大,自然不善于暴兵
第六,关于后勤问题,东线战场双方都缺乏足够的汽车,战场主要围绕铁路等枢纽进行。部队的机动性不足,而德国的汽车工业能力不足。毛子是靠老美输血
第六,43、44年,德国人作战时处于一种摇摆状态,小胡子过于强调死守,使部队失去机动力,而毛子可以自由选择攻击方向,适当绕过围而不打。结果就是德国的老兵不断损失,失去骨干的部队战斗力一落千丈
第七,请不要忽视毛子的战斗力提升,以春醒行动为例分析,最精锐的党卫队装甲师居然不能突破第三乌克兰方面军的防御线。毛子在后期摸索出了大纵深进攻和防御坦克进攻的有效方式。而德国人的步兵损失太大,到了后期,协同攻击的强度不足
第2个回答  2013-03-06
首先德国装备不精良,德国和苏联战斗基本上是拼坦克,而早期苏联装备的t-34-57已经让德国的三号和短管四号十分吃力了,而后期的t-34-85更是在各方面的性能上都超越当时德军的主力长管四号,而再后期德国的豹子老虎加起来也不过5000辆,而t-34在战争中一共生产50000辆,此外还要算上su-85,su-100,is,is-2等十分强大的战车,单从装备和数量就完全碾压了德国,前期苏联的失败主要是因为苏联没有准备,兵员和将领素质差,等苏联稳住阵脚,可以说胜利对苏联是必然的,严冬只不过是另一根稻草而已
后期德国的几次反攻也只能说是垂死挣扎,面对对方绝对优势的兵力,一次胜利让德国人损失了太多,以至于后面根本没有力量防御,一路溃败
第3个回答  2017-04-19
最基本的问题应该是输在国力上,指挥失误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希特勒虽然是战争天才,也并非不明白战争国力之于战争胜败的重要性,但希特勒错误地估计了世界形势和各国国力的基本情况。

当时世界上的战略形势和国力强弱当是美国、德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特指西方大国),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表现出来了,但人们不明白为什么希特勒会藐视美国的存在,希特勒错误地估计成了德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虽然正确地估计了苏联的强大,这是英法没有想到的,但致命地低估了美国的实力,是不是由于距离遥远的缘故?希特勒对墨索里尼说:“元首,那个犹太人(指罗斯福)统治的国家不足为虑,我们只要消灭了苏联,整个欧洲就在我们脚下。”摘自《第三帝国》。

在以后的战争中,整个欧洲得到了美国佬的有力支持,为英国个打气,致使英国没有投降,这为后来的诺曼底登陆创造了条件,加上在苏联战场上的天不作美和战争中的重大失误,在后来由于苏联的反扑和盟军第二战场的开辟第二战场,导致第三帝国的迅速消亡。第二战场的开辟,主要是从心理上导致德国的崩溃,战争力量却还是次要原因。

斯大林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后,曾多次要求英美盟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苏联的压力,但当第二战场开辟后,第三帝国又迅速土崩瓦解,这是斯大林没有想到的,战后斯大林一定后悔该称英美盟军没打过来时多占一些领地,实际上如果没有开辟第二战场导致德军意志的瓦解,德国不会这样快就崩溃的,斯大林应当知道这一点。
第4个回答  2013-03-05
原因很多,例如天气、天时等因素我想你应该都了解了,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政治的因素,二战刚开始斯大林忙着内部清洗,当希特勒的铁蹄转过来对付斯大林的时候斯大林也比较意外,所以党内清洗的脚步放缓了,进而转过来对付希特勒,这种政治上的突然转变是需要一些时间去缓冲的,所以我们看到了苏德战争伊始苏联军队节节败退。
当内部政治转移差不多了的时候,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凸现出来了,苏联倾举国之力共同抵抗斯特勒军队的进攻,苏联地大物博,要造东西种粮食比得过容易得多!本身基础摆在那里!
另外一方面就是希特勒了,本来苏联人民刚开始对于斯大林的恐怖清洗很是反感,当希特勒的军队占领乌克兰和苏联东部部分地区的时候,那里的人民都是欢迎的,以为希特勒可以让他们过上没有恐慌的日子,哪知道纳粹对这些地区的人命更加的残暴(至于为什么,可以去看看纳粹德国的人种论,你就了然了),所以当地人民一看你希特勒还不如斯大林呢,就又跑向了斯大林一边!由此可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啊!追问

德国的战时经济体制在当时的形势下,也能很好的维持德军的生计啊,几乎整个欧洲的资源,都在其身后,怎么会搞不定一个苏联?

追答

你看看地图朋友,就算把英国算上,整个西欧能跟苏联的资源相比吗?

第5个回答  2013-03-06
希特勒同布劳希奇及总参谋长哈尔德对尔后的作战问题发生了分歧。3个集团军群越接近预定目标,这些分歧就越尖锐。除了战术观点不同,在战役观点上布劳希奇和哈尔德认为其主要目的是消灭苏联的武装力量,达到这一目的途径是向莫斯科进攻。希特勒却想首先夺占重要经济区,主张向乌克兰、高加索和克里米亚挺进。 哈尔德坚决支持布劳希奇的论点:只能力争消灭敌人武装力量,而不是追求次要目标,因为夺取军事胜利后,一切反正都会属于胜利者。 他认为这是经过无数次考验的一条战略原则。不向莫斯科实施突击无论如何是不行的,主张坦克部队进行了休整和补充之后,应立即恢复对莫斯科的进攻。 但是固执的希特勒拒绝了陆军总司令部的建议,并与总司令布劳希奇产生了深深的隔阂。还把陆军总司令部的作用降低到一个普通执行机关的作用。
1941年,自莫斯科战役遭到惨败后,希特勒开始不信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哈尔德-古德里安-包括布劳希奇在内的36名高级将领,由于与希特勒意见不合被撤职,1942年初,希特勒开始亲自担任德国陆军总指挥。
希特勒不相信陆军总参谋部,导致军事决策上连连失误。在莫斯科门前南北分兵就是一个列子。
苏联的领土广阔,德国军队被拖得很散。追问

那为何到了43 44年,德军不仅没能守住现有的阵地,反而被苏联给狠狠的逆袭了?
以德军的军事素养和装备质量,苏军要进攻,几乎要5倍以上的兵力,连传奇人物朱可夫都被嘲笑“没有10倍于敌人的兵力,就不知道如何打仗了!” 德军在东线的溃败,是在让我想不通!

追答

库尔斯克会战能说明这一点:德军在战役后期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真正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 44年就不用说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