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古诗带拼音

如题所述

咏华山古诗拼音版如下:

yǒng,huà,shān。sòng,kòu,zhǔn。

咏华山。宋,寇准。

zhǐ,yǒu,tiān,zài,shàng,gèng,wú,shān,yǔ,gí。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jǔ,tóu,hóng,rì,jin,huí,shǒu,bái,yún,di。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译文: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在山顶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

《咏华山》是北宋大臣寇准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写华山的高峻,人在顶峰,群山白云都在脚下,顶天立地,气象万千。此诗布局严谨,句意明晰,语言精当,气象阔大,寥寥数语就道出了华山的雄伟峭拔。语言虽简单,但贵在气势非凡,颇具内涵。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寇准早年。其创作契机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寇准小时候读书很用功,并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事物。巍峨的华山离他家很近。他七岁那年的春天,父亲带领他登华山,小寇准高兴极了。当他们登到华山高处极目远眺之时,只见渭水如带,群山皆小,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小寇准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这首五言绝句《咏华山》。

第二种说法: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这首五言绝句《咏华山》。

作者简介:

寇凖即寇准(961年到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980年)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1023年)九月,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