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什么朝代的的人物?有过哪些创举

如题所述

老子,男,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0-23

老子的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安徽涡阳县在老子的春秋时期年代里,是归属于楚国版图。

创举已经写《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鹿邑、亳县属于陈国。港、澳、台也都有共识,涡阳之前叫:真源、谷阳、苦县。有很多可靠的文献,能佐证的文献:

《隋书》卷三十 志第二十六:鹿邑旧曰武平,开皇十八年改名焉。谷阳(现涡guo阳)和武平是并列的,不同的县。《魏书》卷一百六中 志第六◎地形二中   陈留郡   领县五 :   1小黄(刘裕置,魏因之。有曹腾墓、曹嵩墓、邓艾祠。)      2浚仪(有城父城。)       3谷阳(有苦城、阳都陂、老子庙、栾城。) 4东燕(有蔡水、冯唐冢。)        5武平(正始中置。有武平城、赖乡城。天平二年置镇,武定七年罢。) 

卫真和鹿邑也是并列,不同的县。《宋史·地理志·四》: 亳州,望,谯郡,本防御。大中祥符七年,建为集庆军节度。南渡后没于金。县七: 1 谯,望。 2城父,望。 3酂,望。 4永城,望。 5卫真,望。唐真源县。 6鹿邑,紧。7蒙城,望。(注:三千户是望县,二千紧县,一千是上县)

《旧唐书 本纪第五 高宗下》唐玄宗到亳州老君庙祭老子,上封号太上玄元皇帝,把谷阳改为真源。

第2个回答  2012-10-18
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在函谷关留下五千言,毅然又骑青牛西去,从此无踪影。不过这用韵文著就的大作,把一个中国乃至世界搞得迄今半痴半醉,咿咿呀呀地学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过关书写五千言
  自古以来,有一个关于老子的问题:他从今天的河南灵宝县秦函谷关走后,究竟到哪里去了?不知道。他死在哪里?不知道。在历史文献上,只说他西渡流沙,过了新疆以北,一直过了沙漠,到西域去了。
  究竟是往中东或者印度?不知道。他的老家鹿邑县人说老子去了印度,摇身一变,成了释迦牟尼。《神仙传》上说,老子已达到“不死”的境地,如此他还活着?这一切还是不知道。
  现在的人究竟知道什么?河南鹿邑人知道老子是鹿邑人,河南灵宝人知道五千言的《老子》是在灵宝写得。老子的生平似乎很简单,他姓李,名耳,出生地为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古时称楚苦县历乡曲仁里。做过周代守藏室之史,用现在话理解就是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因守着图书馆读典甚多,孔子问礼他两次,有史记录的老子踪迹,就是由豫东的鹿邑到豫西的灵宝,跨长550公里。
  老子是骑着青牛,踏上西去的路途的。记者由郑州到鹿邑县,从那里开始了虔诚跟踪先哲的风尘。在函谷关迎候我们的是函谷关景区管理处办公室的张主任,虽然记者一再解释,他仍不清楚采访的意图。
  这与两千五百年前老子至函谷关情景迥异,当时恭候老子的人物——关令尹喜,大概如同现在的海关、边境站的站长。一天,尹喜晨起望气——中国古人有望气之学,看到紫气东来断定必有贵人过关,遂吩咐家人备好小酒小菜,叮咛手下打扫关口卫生,尹喜有他的小算盘。
  果然,一位皓首长髯老者,骑着一头青牛悠然而来。老子不知怎么是走时匆忙忘带了,还是压根就没有关牒。没有关牒,依秦国的规定是不准过关的。这正好给了尹喜一个机会,逼老子传道给他,老子没法,只好暂留函谷关,写下五千言。其实,即便到了今天,到底是“关令”叫“尹喜”还是“关令尹”名“喜”,都还有那么两帮人在争论不休,谁也说不服谁。若真的是“老子化胡”为佛,那真应了释迦老头说的“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米兰·昆德拉说的是:“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能李耳他老先生正在窃笑我们这篇文稿。
  他是不是情愿,还是真的被胁迫动笔的,现在已无须究竟出个所以然,反正白居易说老子是用自己的手打了自己的嘴巴,还赋诗“花椒”老子,有道是: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老白的意思是,既然你老人家说过了,干吗还要违背自个的意愿呢?
  尹喜得了老子的传授,连官也不做了,玩格调玩高雅去了,也不知所终。
  两人在函谷关的机缘,活生生把一个只有军事意义的关卡,一下子赋予了文化内涵。当今的函谷关旅游景区,连导游也只谈尹喜的望气台,老子著经地太初宫,而不言历史上在此发生的“三纵攻秦”、“玄宗改元”的事件。
也曾“黄袍”加在身
  老子西去“大隐”的举动,可害苦了后人,因为没有他后半辈子行踪的依据,又加之史书记载他前半生的事情,也只有稀稀拉拉几个字。越不知越想知,这可能是人天生的毛病。于是,爱戴他的后人就开始杜撰了。
  说什么老子的母亲是无夫而孕,怀他81年,由右腋生下,老子出生时即须发皆白,因此,才叫老子。后人倒是怀着无限热爱的崇敬心情来神化老子的,可大家这么一吹捧,反倒有悖他老人家“无违自然”的教导。无夫怎么有孕?怀胎干吗这么长?分娩渠道也不对嘛,还让老子自幼没有父爱,这般编排,老子若知,一定会觉得后人太没人道。
  说他骑的青牛,原是麒麟,被老子用一树枝插将鼻中,驯服成牛。说给牛扎鼻穿便是老子的一大创举。后来,大凡提到老子,都是一个老翁骑着青牛的形象。在鹿邑、灵宝都以这个版本造型,完成了图腾般的老子石雕像。
  那些神仙故事,只是说说,谁也没有把它当真。五千言的《老子》,由关尹子得到,传给了壶子、列子、庄子。到了唐朝,一不留意成了国教,老子也被后来的道教(汉代创立)不容分说地“黄袍加身”一跃成始祖,由此《老子》改称《道德经》。1973年12月在马王堆出土了帛书《老子》,说明那时老子便被人崇了。
  还有一个人崇老子更带样,那就是赫赫有名的唐皇李隆基,他当了皇帝之后,非要把自己的家族血统搞得更加伟大光荣一些,比较来比较去,觉得李耳不赖,设法把自己说成老子的后代,尊他“太上老君”、李母为“先天太后”、奉太清宫为家庙。鹿邑人讲唐末黄巢军过现在的鹿邑,一把火烧了太清宫。那态度很明确:老子啊老子,既然你是大唐的老祖,毁了你的庙,也是俺起义军万般无奈的下策,没有态度,就没有造反的理由呀,说罢,大军撒腿就走。
  宋真宗赵恒好道,因姓赵不敢与老子拉亲戚关系,却自称道君皇帝,公元1014年朝拜重建后的太清宫,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看看咱们老一辈皇帝爷们,都俗气到哪个份儿上了,为了跟老子套近乎,都恨不得快叫他父皇了。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一次施政纲领中也念念有词地引用老子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引申意就是治理一个像美国这样的大国,就好像烹煎小鱼一样,是不能多翻动去折腾它的。里根是真读懂了《老子》,还是在作秀,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不好乱讲的。我们去函谷关时,管理处的人不知从哪里搞来了当年里根总统讲这句话的照片,还把照片张贴在墙上。那意思分明有摆摆咱老祖宗派头的暗示。
第3个回答  2022-07-21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和孔子同时代,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