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500字以上

如题所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字里行间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这句来自《中庸》的一句让我深有体会。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汉军统帅韩信与楚军大将李峰交战,首次交战双方都有损伤,楚军败退,劳累不堪的汉军准备回去整顿休息,却不想楚军增派援军杀向汉军,疲惫的汉军军心动荡。统帅韩信立马整顿队伍,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又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统帅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名勇士,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可以打败敌人。汉军听此,信心备增。终于楚军再次被击退。楚军原本想趁着汉军疲惫不堪的时候来杀汉军一个措手不及,因为调兵匆忙,并未做好充分准备。而汉军虽说刚经历过战争,却准备充分,更重要的是汉军统帅韩信的临危不乱,才获得一次双赢。由此可见,在做一件事情,有了充分的准备,那么相信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事无巨细,初三那年学校的朗诵大会,由于平时我的朗诵效果在班上一直很不错,老师也一直看好我,所以我就被推荐代表全班参加朗诵大会。老师微笑着对我说,小伟,虽然你的朗诵成绩一直很好,不过也不可以掉以轻心,回去好好练习一下。我点头称是。但是我的心里却有点不屑一顾,也许是一直以来的好成绩让我松懈了,稿件我回去之后就被我扔在了一边,到了朗诵那天我才想起来自己还没怎么认真看过稿件,于是我赶紧的在上台之前看了一遍。由于过于匆忙,上台之后,我因为对稿件不熟悉,朗诵效果明显与他人有过准备的人不在一个档次。那次朗诵大会,由于我没有提前做准备,我们整个班级失去了进入决赛的资格。看着老师失望的眼神以及同学们失落的表情,我产生了深深的内疚之感。从此,“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便牢牢的刻在了我的心上。
  后来我常常关注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事例,就连毛爷爷也曾在《论持久战》里引用了这句话,足以说明事先做好准备,是多么重要的。
  奥运冠军许海峰曾以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他的故事。许海峰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射击手。但是他告诉我们他的故事,其实将的一个中心就是“提前做好准备”。当许海峰为自己的最后一组只打了91环而陷入了深深的自责的时候,裁判却告诉他,他是冠军。我相信许海峰此时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如今许海峰主持训练的中国自行车击剑运动中心的备战工作,许海峰仍是这句话:“认真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他做到了,一句话一辈子,只有自己的行为才能诠释它。
  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像许海峰那样,可以做到一句话用一生来诠释,但是我会努力,一直努力做到,做到自己问心无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2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进行一对一小学作文教学,也要有整体规划.我认为教学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以学生生活为中心,摄取写作素材.小学生的生活一般可分为家庭生活、校园生活、课余生活和其它生活几个部分.比如,写《我的同学》,不可因为比较熟悉而放松材料的搜集.如何收集呢?应该紧紧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某一个侧面,详详细细地和写作对象聊天,了解他方方面面的和这一个性格特征有关的故事,再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突出的,有趣的,生动的、新鲜的,有意义的故事,就可以说准备充分了.总之,课前关于写作材料的准备,要坚持学生容易做到原则.即:容易看到、查到、问到、访到、想到、记到.
其次,以学生情趣为主线,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课前准备,多是个体学习过程,应关注到学生的情趣.他不感兴趣,准备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就会影响课上展开、写作过程和训练目标.我们还以记人记叙文为例,比如写家长,如果泛泛地要求,学生也可以做准备,但指向范围太大,他就不容易准备得好,直指家长的童年效果就会不同.因为孩子们对家长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怎么过的?以及衣食住行等等,都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们课前准备起来,就会积极主动,事半功倍的结果会纷至沓来.
第三,以学生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课前准备,可以训练学生为达成一种目的,自己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与人与物沟通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在独立中思考,在容易达到中自信,久而久之,学生们的课前准备就会越做越好,越做就会越有创意.比如,写《家乡的春节》,课前就可以发动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搜集写作素材,以新为佳,他们会很愿意独步天下的.因为喜新、好奇心、探寻、争胜是他们的天性.
第四,以学生理想为动力,使学生坚持.在课前准备的时候,就应该处处将育人渗透其中,培养孩子们为了明天抓住今天的美好情怀.
第2个回答  2020-06-17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