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认真读题能力

如题所述

1.动口阅读
读题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第一步。苏霍姆林基说过:“阅读能教给他们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可见阅读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只有通过读题,才能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的思考作准备。由于年级段的不同,孩子的阅读题目的能力水平也不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要求他们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理解能力薄弱我们就必需采取一些有计划、有目的的读题方法的指导。认真读题,读准题目。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我经常发现许多同学喜欢直接用眼睛扫一遍题目就急于动笔,根本就不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他们平时经常做的题目,但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
例如有这样一个道题:有21盆花 ,送给幼儿园一些还剩7盆,送给幼儿园多少盆?
对于这个题目大部分同学都只粗略的看了一眼就开始做题了。因为孩子们刚刚经历了7的乘法口诀,所以大部分孩子直接就写出了21除以7等于3。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差错,就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让他们在读题时,读懂题目所给的条件,读清题目问的问题,要逐字逐句的理解清楚后再开始答题。另外,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2.动手做题,动眼观察
孩子的审题能力的培养不光在于让他们去读题,还要让他们去多做题目。低年级的题目大部分很雷同,有一定的规律性,只要多看写题目,多认识些题目,就能根据一些规律找到解题的方法。
如:每个花坛栽6棵花,3个花坛共栽多少棵花?每个花坛栽6棵花,18棵花栽了多少个花坛?
3个花坛栽了18棵花,平均每个花坛栽多少棵?这些题目大意是相同的,学生做多了,会自然而然的解答,并且找到它的规律性。所以,孩子接触的题目多了,在另一个方面来讲也是有利于审题能力的培养。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低年级题目大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 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观察要有针对性。比如在学习《认识乘法》时,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孩子通过观察知道了鸡是3只3 只在一起的,兔子是2只2只在一起的。这就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主要的信息,以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数量间的特点和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简练明确,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要指向清晰,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画面,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3.动手操作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低年级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
摆摆放放。在低年级,有许多实际问题的信息需要到情境图中数一数得到。比如:《平均分》中,求10个圆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几份;10个圆片,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如果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往往会出现分现象,从而导致解题错误。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先自己用圆片分一分,然后在独自填写。在操作时提醒学生注意比较每次操作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正确的分,仔细审题的目的。
折折剪剪。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折折剪剪的过 程中,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如: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次可以得到哪些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等等。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折折拼拼,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题意,正确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