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最后的决战,30万大军为何挡不住1万湘军?

30万大军为何挡不住1万湘军?

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平天国最后的决战中,30万大军为什么抵挡不了湘军1万人的进攻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兵员素质不一样。当时守卫天京的太平军,大多是1861至1864年投降过来的清军,战斗力素质非常差。这些人习惯了对老百姓耀武扬威,但是面对精锐的湘军,战斗力平平。人们很难将这些太平军,与当年石达开、杨秀清领导的太平军相提并论。

湘军将领曾国荃率领的1万湘军,全部都是打仗超过六七年的老兵。这些兵战斗力素质稳定、战斗力强悍,不论冷热兵器,全部都使用非常顺手。因此,战力、战心,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太平军多而烂,湘军少而精。

第二,太平军缺衣少食,湘军则物资准备充裕。李秀成率领太平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战斗,一般情况下,都是先扫除外围之敌,再合力剿灭腹心之患。无论是当年的杨秀清,还是石达开、李秀成,这样用兵都是非常正确的。因为,经过了实践检验。但是,这会儿不一样了。因为天京城里面没有粮食了。面对一万湘军精锐,太平军只能按照洪秀全的命令,拼死保卫。同时,还要解决自身的给养问题。

吃不饱,还要打硬仗,最终拼的是士气。曾国荃迅速建立据点,依靠洋枪与战壕,与太平军作战。经验丰富的太平军,疯狂地对湘军阵地展开轮番进攻,全部都失败了。这与他们速战速决的部署,完全相反了。后来,他们采用了正面冲杀、暗地里面掘地道等办法,最终因为没有粮食、物资供给归零而放弃。站稳了脚跟的湘军,则顺势一举攻入天京,拿下了天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太平天国与清朝的最后决战,指的是天京保卫战。太平天国共投入了32万军队,清朝以湘军为主一共投入了8万军队。最后,是曾国荃率领约一万湘军攻入天京,太平天国覆灭。为何30万大军没敌过一万湘军,原因有如下:指挥失当,用人不当,士气低落。

一,天京保卫战中,双方兵力对比

1862年5月30日,曾国荃率领湘军驻扎天京城南的雨花台。曾国荃共有十八营约9千多人,彭玉麟的水师也有十八营约9千多人。湘军总兵力约1.8万人。此时,洪秀全的天京城内有兵约3万人。太平天国的的主力在李秀成手里,在苏福和浙江一带。1862年7月,洪秀全召集各路援军共9万人,多次进攻曾国荃的湘军,均失败。

1862年9月,在洪秀全的严令逼迫下,李秀成率十三王共13万多兵力从苏州出发,绕到宜兴到达雨花台之南,对曾国荃实施反包围。加上浙江李侍贤的3万多人,李秀成的总兵力约16万。此时,包围圈内的曾国荃只有3万人。因为江南瘟疫的流行,病死近万人,湘军有战斗力的只有1万多人。此外,彭玉麟的湘军水师还有9千人,曾贞干在江东桥保护粮道的5千人。曾国藩又调集了3营水师和5千陆兵支援曾国荃。所以曾国荃的总兵力应该有4万人(已扣除病死、战死的1万人)

二、天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

1、洪秀全的指挥不当

洪秀全本人善于做的事思想理论工作,他的军事才能真是不行,但此时,他是太平天国最高领导者,他的指挥,没人敢不执行。当时的清军和太平军的火炮水平一般,防守一方只要深挖壕、厚筑墙,进攻的一方就要吃大亏。但洪秀全偏偏选择进攻。

除了保护粮道的兵力,曾国荃只有4万人来攻南京,南京城墙有70多里,根本不可能包围。所以曾国荃一直在南京城南的雨花台,重点攻天京南部。洪秀全只要在天京城内用10万大军采用守势,不需要硬攻曾国荃的雨花台。此时,洪秀全召集的各路援军共9万人,加上城内的3万人,完全可以和曾国荃打持久战。更何况清军还爆发瘟疫。

相持战,双方互掐粮道,进行长期消耗战。只需拼后方补给,太平天国的粮食基地只有苏常一带,也是李秀成重点经营之地,保住了苏常,才会有粮食源源不断地供给天京。洪秀全调李秀成解天京之围是大错。洪秀全又派李秀成渡江西进攻打武昌,更是错上加错。

2、用人不当

天京保卫战之前,重用自己的两个酒囊饭袋的哥哥主持政务,这两个人,不是贪污受贿,就是打击异己。而最要命的是,当时李秀成急于返回苏州,急功近利,指挥失当。

李秀成在回援天京之前,李鸿章的淮军就已经在攻打李秀成的地盘苏州了。因为洪秀全的急诏,李秀成不得不率军救天京,但心里却担忧苏州。

于是,战斗一开始,急切的李秀成就开始使用人海战术,命令士兵猛打猛冲。面对太平军的人多势众,曾国荃明白硬拼肯定是输,于是采取了挖深沟,筑高墙的“缩营自保”策略,不主动进攻,集中炮火以逸待劳。

这样一来,太平军的人海战术基本没用,冲过去一批,被湘军的枪炮杀死一批,打了十几天,伤亡了数万人,却没有一丝效果,反而使得太平军的士气受损,战斗力减弱。

没办法的李秀成,只能拼死进行更猛烈的冲锋。但湘军士兵也知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也杀红了眼的拼死抵抗,太平军终于久攻不下。血战46天后,李秀成不得不撤出战斗,退入天京。

3、士气低落。

自从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内部军事人才凋零,凝聚力也大大下降。杨秀清,韦昌辉死时,大批初期的将领和士兵受到株连。石达开负气出走,又带走十万精兵,战斗力大大下降。

江浙一带的士兵战斗力不如广西老兵。江浙一带新建的太平军的战斗力极其低下,很多人只是充点门面,一见势头不对,就一哄而散

第2个回答  2020-09-19

在天京之战中,曾国荃率领湘军长驱直入,攻陷了天平天国的首度天京。在这个过程当中,太平天国几十万的士兵一直在努力阻止敌人,但还是没有挡下湘军的铁蹄。


这场战役是典型的以少胜多,两方的兵力的确悬殊,但还没有相差几十倍。虽然史料当中没有记载太平天国参战的具体兵力,但数量肯定是到不了三十多万。即使是这样,这场战役也是让不少人感到非常惊讶。其实我们如果了解过相关的史实,会发现这场战争的结果没有那么出人意料。

首先,湘军虽然在数量方面不占优势,但是他们的战斗力是太平天国军队的数倍。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这九个字就是湘军贯彻的湖湘精神。他们是职业的军队,经历过无数战争洗礼的湘军,就好像是一头出栏的猛虎,能撕碎眼前的一切。

湘军不只是在士兵素质上碾压天平军,在武器装备方面同样甩了他们无数条街。当时绝大多数湘军都装备着先进的火炮,而太平军这边虽然也有火炮,但数量非常的稀少。用火炮去对抗冷兵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降维打击。

说完了湘军,咱们再来看看太平天国的军队。太平天国的军队基本是以农民为主。他们手中的武器非常的落后,而且在战争的时候没有任何的章法,只知道一味向前冲。在面对普通军队的时候,他们或许还能以量取胜,但是面对训练有素的湘军的时候,他们就成为了待宰的羔羊。

相信说到这里很多人还是有些疑惑,那就是太平天国的军队为何不一拥而上,直接用人数冲散湘军的攻势。其实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根本做不到。两军是在雨花台这个地方交战的。

这里道路非常的狭窄,对太平天国的军队非常的不友好。如果他们能换个地点决战的话,湘军还真的不一定能取得胜利。

虽然太平天国在士兵战斗力方面不占优势,但如果士兵们真的是悍不畏死,相信他们肯定能覆灭湘军。可实际情况是,太平天国这边有人拒绝参战,即使参战也是非常的划水。要知道,当年太平天国之所以能崛起,就是因为士兵们斗志高昂,不怕牺牲。实际上改变的不是士兵,而是洪秀全。

孙中山的分析已经非常透彻了,他曾说到“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他点出洪秀全覆灭的根源就是他忽略了民权还有民主。 那些跟着洪秀全起义的农民们非常期盼美好的生活,但洪秀全在建立太平天国之后却忘记了曾经对大家承诺过的共同富裕。这时候农民们才发现自己被骗了。他们的希望破灭,自然不愿意再为太平天国抛头颅洒热血。

带领太平天国崛起的人是洪秀全,而将天平天国送入坟墓的人其实也是他。如果洪秀全能实现自己当初那些豪言壮语,或许他真的能开创一个伟大的时代。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第3个回答  2019-09-25
之所以在太平天国最后的决战中,李秀成手握30万大军依旧敌不过3万清军,主要是因为太平军在安逸中过得太久了,气势低下,整个军队的战斗力都十分弱了。
第4个回答  2019-09-26
天平天国最后的决战,30万大军挡不住1万湘军,是因为天平天国的军队是混乱凑合没经过训练的,而且天平天国没有准备好物资粮饷等就作战,本身就是处于不利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