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分别是谁?

如题所述

建安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扩展资料:

一、创作风格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

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

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

二、历史评价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

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

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瑀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玚在建安十三年后。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建安七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31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述当世文人,特别标举了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称为“七子”。七人都是建安时代比较重要的文学家。其中除孔融的情况较为特别,其余六人都依附于曹操。他们与曹丕、曹植兄弟有密切的文学交往,形成一个文学集团,在其他一些杰出作者的参与下,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
孔融居七子之首,他出身高贵,才智过人,又长期浸染于汉末清流的风气之中,养成了孤傲狂放、尖锐彰露的性格,喜欢对各种政治问题发表议论。
王粲的文学成就最高,前人常将其与曹植并称。
刘桢在当时以五言诗著名。
陈琳与阮瑀都曾为曹操掌管书记,当时军国书檄,多出于二人手笔,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
七子中的徐干在当时以赋见称,但作品流传者少。
应瑒的诗以现存的几篇而论,较少特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2-01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年——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述当世文人,特别标举了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称为“七子”。七人都是建安时代比较重要的文学家。其中除孔融的情况较为特别,其余六人都依附于曹操。他们与曹丕、曹植兄弟有密切的文学交往,形成一个文学集团,在其他一些杰出作者的参与下,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

1、孔融:居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杂诗》等。
2、陈琳:曾为曹操掌管书记,善写军国书檄,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
3、王粲:文学成就最高,前人常将其与曹植并称。《七哀诗》、《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
4、徐干:以赋见称,主要著作是《中论》。
5、阮瑀:曾为曹操掌管书记,善写军国书檄。诗有《驾出北郭门行》。
6、应瑒: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7、刘桢:以五言诗著名,《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
第3个回答  2013-01-31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第4个回答  2020-08-23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述当世文人,特别标举了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称为“七子”。七人都是建安时代比较重要的文学家。其中除孔融的情况较为特别,其余六人都依附于曹操。他们与曹丕、曹植兄弟有密切的文学交往,形成一个文学集团,在其他一些杰出作者的参与下,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
孔融居七子之首,他出身高贵,才智过人,又长期浸染于汉末清流的风气之中,养成了孤傲狂放、尖锐彰露的性格,喜欢对各种政治问题发表议论。
王粲的文学成就最高,前人常将其与曹植并称。
刘桢在当时以五言诗著名。
陈琳与阮瑀都曾为曹操掌管书记,当时军国书檄,多出于二人手笔,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
七子中的徐干在当时以赋见称,但作品流传者少。
应瑒的诗以现存的几篇而论,较少特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