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四郡,据两关'的举措是在哪个朝代

如题所述

阳关,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期,阳关在古代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

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写下不朽诗篇。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

隋唐时期废弃后,慢慢荒芜,只剩下被称为"阳关耳目"的墩墩山烽燧立于大漠戈壁之上。

专家考证,阳关故址就在今南湖乡西面对'古董滩"的流沙地带。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达阳关故阳关烽燧址:古董滩。《西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但据清《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认为红山口即阳关。 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

据(元和郡县志)载阳关,在县(寿昌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阳关本汉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

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寿昌)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址见存。西通石城、于阗等南路。以在玉门关南,号日:阳关。可见唐时阳关已毁,仅存基址。古寿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乡北工村附近,阳关在寿昌故城西6里,或10里处,当指约数而言。

阳关与玉门关,同为出塞的必经之路,两关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南北道通,恰如中原出入西域的两扇大门;两关又像丝绸之路上光芒四射的灯塔,照耀着行者的路,温暖着游子的心。而对于今天的国人来说,它更是一份不可或缺的记忆,一个精神的故乡。
但两关的设置,却是因水而起……
西汉时期,汉武帝征服匈奴、收复河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列四郡,据两关”,四郡为酒泉、武威、张掖、敦煌,两关就是阳关、玉门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诗人王维的《渭城曲》为大家所熟悉,其中的“阳关”与“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同为出塞的必经之路。汉武帝征服匈奴、收复河西后“列四郡,据两关”,从此,丝绸之路正式畅通,人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阳关设在敦煌西南一片叫南湖的绿洲上,巨大的湖泊是古代的渥洼池,唐代又叫寿昌海,它是疏勒河最西端的一个支流,南湖绿洲曾经是汉代龙勒县、西晋寿昌郡的所在地。
龙勒就是抓住天马的地方,或者叫做收复天马的地方。这是进入国境的头一站,像玄奘回国的时候,从罗布泊过来,从于阗经过罗布泊,他事先给朝廷打了报告,说他要回来了,唐太宗知道了以后,就命令敦煌太守说,你们要到阳关去接玄奘,敦煌太守就是在这里迎接玄奘的归来。后来马可·波罗来中国也是从这里进来的,他们都在这里停留。
后人判断阳关关址,都是根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阳关,在县西六里”。这里的县是指龙勒县。
时隔千年,阳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连绵的沙丘之间,依稀可见断断续续的古代墙基。
国际敦煌学会甘肃分会理事、敦煌阳关博物馆馆长纪永元介绍说:在这儿发现了生活用具,还有些生产用具,陶器里面像加沙陶、灰陶、绳纹、席纹都有,还有麻布纹、刀削纹,这些都很有特点,铁器在阳关遗址上发现是比较常见的,证明汉代冶炼技术已经很普遍了。
那些房基、陶片、铜器在时时提醒着我们,一个偌大的古代城市就在我们的脚底下。
北京大学教授、敦煌学家荣新江介绍说:敦煌它是中原王朝最西边的一个城镇,所以阳关、玉门关也正是它西边的最主要的关口,就是最西边的关口。这两个关当然作为长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军事意义,其实它的文化意义可能更重,它交流的意义可能更重,“阳关”这个名字,更加重要的是文化的意味,“西出阳关无故人”哪,而不是一个军事的意义。
环顾四周,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是关卡,理应设在居高临下的险峻之处,为什么设在平沙无垠的地方呢?
阳关孤零零地伫立在荒芜的秃岭上,除了一截丝带一样纤细的小绿洲,周围几乎都是起伏的沙浪。
纪永元馆长介绍说:阳关的设立,主要就是守住两个水,西面有一个西土沟水,东边的这个水过去叫石门涧,所以关设到这个地方。因为在干旱的沙漠上,人在这里活动离开水是无法生存的,守住了水,千军万马就能生存了。
从卫星拍摄的画面上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阳关的特殊性。在无边的沙海中,阳关绿洲像一片树叶,而渥洼池则像树叶上的一滴露珠,对于大漠上长途跋涉的人来说,看到阳关就看到了一线生机。
锁住水源的阳关,就有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神威。而眼前,除了黄沙还是黄沙。
一个威名远扬的关城,为什么消失于一片沙海?这座城市的最后一缕炊烟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阳关关城是被洪水冲毁的。
对于这一点,原敦煌博物馆馆长荣恩奇深信不疑。“沙子底下是澄泥,肯定有过洪水,在这个澄泥底下才是农田的痕迹、房子的痕迹、城墙的痕迹等等,这就说明阳关毁灭之前经过了一场洪水。洪水冲刷来了以后,植被破坏了,露天的渠道都完了,人们没办法才迁徙走了,西南方向和其它地方刮的风沙,慢慢侵入了,所以阳关就没了。”
也有学者认为,主要不是风沙,而是和路线的走向有关系。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能穿行的禁区,也没有根本不能改变的道路,道路是随着需要而改变的,没有道路了,当然阳关就不重要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7
这句话出自《汉书》,四郡指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两关指的是阳关和玉门关。所以是在西汉。
第2个回答  2017-03-08
汉武帝时,为了抗击匈奴,经营西域,“列四郡,据两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