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还有哪些民间习俗,选一种向大家介绍一下,要写清楚“习俗的内容、含义、人们怎么做的”。

如题所述

春节的习俗很多,各地也有各地不同的习俗,但也有一些传统的。比如:
一、贴春联、贴门神:春联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门神则有辟邪之用。
二、祭祖:各地祭祖形式各一,但都表示着后辈儿孙节日之际不忘先人,表达对先人的追思,并祈求得到先人的庇佑。
三、除夕守岁:一家人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乐享天伦,展望未来。
四、生旺火:有“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之说,除夕之夜一定要烧旺火,预示来年红红火火,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兴旺发达。
五、吃年夜饭:各地也是不同,北方饺子,南方馄饨,菜里更少不了鱼,预示年年有余。
六、接神,腊月二十三诸神上天向玉帝汇报人间工作,要在除夕之夜返回,所以家家户户在子夜过后,就用此起彼伏的爆竹,指引方向,请神仙到自己家中,为家人降福。
七、放爆竹:这个是必不可少的。
八、拜年:晚辈向长辈,亲戚朋友之间互相祝愿,表达美好祝福。
九、给压岁钱:这是小孩子们的专利,长辈们通过给压岁(压祟)钱表达对晚辈的关爱,对晚辈的庇佑。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19
进入腊月,年味渐浓,吃过腊八粥,家家开始忙年,做新衣、办年货。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人们有意无意的,都在盼着新年的到来。
现代,我国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法。我国在四千多年以前,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开始使用“农历”,由于中原地区谷禾都是一年一熟,人们便把谷物成熟的一个周期称为“一年”,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统历法多把一年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把正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在这一天开展庆祝活动,并被国家确定为节日。但最早把正月初一叫做年的,是西周。《尔雅》中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的注解。汉武帝时,司马迁创造的《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春节”又另有一番来历。虽然民间对春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但实际上,从夏商时代到南北朝,民间虽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的“新年”并不叫春节。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真正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国民革命政府。为“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格利高里历),这样就把格里历新年称为“元旦”,而把传统的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了。从那以后,人们把古代过年的各种习俗和过春节的各种习俗揉合在一起,除夕守岁、吃饺子、贴春联、闹花灯、赛龙舟、扭秧歌……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形成了现代丰富多彩的春节风俗,一直沿袭至今追问

能不能简单一点,谢谢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第1个回答  2013-02-19
天津大年三十、初一全家留在婆家(给全国一样也包饺子),初二又成为“姑爷节”,也就是所有女婿必须在这天陪同老婆孩子去娘家,吃面条,大年初三的盒子往家转“盒子一种带馅的面食”。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1个回答  2013-02-19
春节的习俗很多,各地也有各地不同的习俗,但也有一些传统的。比如:
一、贴春联、贴门神:春联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门神则有辟邪之用。
二、祭祖:各地祭祖形式各一,但都表示着后辈儿孙节日之际不忘先人,表达对先人的追思,并祈求得到先人的庇佑。
三、除夕守岁:一家人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乐享天伦,展望未来。
四、生旺火:有“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之说,除夕之夜一定要烧旺火,预示来年红红火火,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兴旺发达。
五、吃年夜饭:各地也是不同,北方饺子,南方馄饨,菜里更少不了鱼,预示年年有余。
六、接神,腊月二十三诸神上天向玉帝汇报人间工作,要在除夕之夜返回,所以家家户户在子夜过后,就用此起彼伏的爆竹,指引方向,请神仙到自己家中,为家人降福。
七、放爆竹:这个是必不可少的。
八、拜年:晚辈向长辈,亲戚朋友之间互相祝愿,表达美好祝福。
九、给压岁钱:这是小孩子们的专利,长辈们通过给压岁(压祟)钱表达对晚辈的关爱,对晚辈的庇佑。
相似回答